《潇湘卧游图》是南宋时期李姓画家为隐居禅僧云谷圆照而作的纸本墨笔山水画,属于国宝级别的文物,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潇湘卧游图》该画中主要描绘了当时的潇湘奇景。作者以轻灵、淡雅的水墨风格在纸上作画,使用了将画面大片留白的画法。
中文名 潇湘卧游图
作 者 李姓画家
创作年代 南宋
规 格 纵30.2厘米,横399.4厘米
类 别 纸本墨笔
收藏地 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作内容编辑
《潇湘卧游图》为纸本墨笔,纵30.2厘米,横399.4厘米,意境开阔,大开大阖,随着观者视觉的移动,描绘了潇湘美景。 [3] 卷首有乾隆皇帝御题“气吞云梦”四字。乾隆帝又于卷中两处分别题有一跋一诗,题咏不足,又在卷尾画了一丛竹子并有款识。卷后有同时代题跋五纸九人,九人分别为信斋葛郯(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卒于淳熙八年)、串斋张贵谟、蒙斋章深、淡斋葛郛(约1131—约1196)、可斋葛邲(约1131—约1196)、如斋彦章、愚斋张泉甫、筠斋(筠斋后接“随喜”二字,当非名字)、理窟,除“理窟”未署斋名外,其他均署斋号。一人写到:“大地山河是幻,画是幻幻,只今说幻亦幻”。其中葛郯以一句“一人惯行草路,未免荆棘参天。一人顺水推舟,不觉浪来头上”暗示云谷(或他的朋友)遭受不白之冤。
创作背景
潇湘是一个合称,具体指发源于中国湖南宁乡的潇水和发自广西兴安的湘水(或湘江)经衡阳、湘潭等地汇入洞庭湖流域,这里烟雨蒙蒙,景色轻灵别致,不异于人间仙境。唐宋的诗人骚客无不以造访此奇景,吟诗以赞人生幸事,文人画家也纷纷着墨渲染。一位早年云游四方的禅僧云谷圆照晚来久居吴兴,以未见潇湘奇景为憾,遂求各路名家为其画“潇湘图”以补此缺。其中仅有一幅画由“舒城李氏”所作的潇湘画作流传至今,即为《潇湘卧游图》。
艺术鉴赏
主题
《潇湘卧游图》是对《潇湘八景》的一种阐释,但是画家或者赞助人意味深长的修改了它。这幅山水包括的主题有落雁、烟寺、山市、晾晒渔网的渔村,以及暗示“归帆”的鼓足的风帆,但是三幅晚景图——“暮雪”、“夜雨”、“秋月”却难以描绘。如果加以表现,它们会在朦胧云雾中格外黯淡不明。 [2]
画法
《潇湘卧游图》作者运用晕染模糊了山峦的轮廓,将界限融入轻雾之中。绵延的手卷以柔和纤细的线条、精致的细节和半透明的晕染绘制而成。笔触所现之处,或为表现如桥、舟之类细节的细如发丝的线条,或为湿润点染以表现树叶的墨点。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文艺美学博士生王鹤《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此画中群山连绵不绝,其景其情令人感叹。感叹其境美中蕴壮美,也感叹画家高超的技法。”
后世影响
《潇湘卧游图》存于日本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即使作者并非有名的画家,实际身份背景也不明确,这一幅历经劫难的山水画,作为十二世纪末,从北宋迈入南宋,富有融合与转型意义的“潇湘”主题山水画代表作品之一,仍受美术史学者的重视。学者分别探讨过该画作的构图、笔法、水墨表现、形式风格等等面向。其中,铃木敬教授在1973年—1979年作过详尽研究;Valerie Malenfer Ortiz女士的专书以《潇湘卧游图》为主轴,全面讨论其在中国山水画创作及鉴赏的历史进程中所呈现的特殊价值。
历史传承
《潇湘卧游图》应云谷圆照禅师(1019年—1099年)而作,曾经拥有过《潇湘卧游图》者,为晚明的收藏家顾从义(1523—1588)。董其昌(1555—1636)在《潇湘卧游图》上的题跋指出,《潇湘卧游图》为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所绘,和李公麟的“蜀江图”、“九歌图卷”,以及顾恺之(约345—406)的“女史箴言”本来并称为顾从义家的四大名卷。
《潇湘卧游图》经陈所蕴、吴廷、清代高士奇而入乾隆之手。
满清覆亡之前,《潇湘卧游图》流入日本,成为菊池惺堂(1868—1935)府中之宝。
1923年,东京大地震,菊池惺堂于火中抢救出《潇湘卧游图》,于是画卷上留有一点火痕。
此画卷入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具体经过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发布时间: 2017-09-25 21:54:02
发布时间: 2020-03-17 16:38:14
发布时间: 2020-03-17 16:33:27
发布时间: 2017-09-25 21:54:02
发布时间: 2020-03-17 16: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