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维也纳幻想现实主义画派
简 称 维也纳幻想派
时 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表现样式 幻想现实主义
画派简介
他们继承超现实主义传统,但始终选择具象的道路,通过华丽的色彩和精密的描绘技法,创造出文学性极强的绘画世界。总体上,他们显示出对意识下领域的强烈憧憬,以沉郁的幻想和启示录式的幻觉为特征。这个画派出现许多后继者,6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受到重视。
“幻想的写实派”是维也纳1964年崛起一个绘画流派,他们继承超现实主义传统,但却选取择了具像的道路,再作向内的发掘。这派的画风细致而有深度,通过华丽的色彩的精密的描绘技术,创造成出文学性极强的绘画世界。总体上,他们显示出意识下领域的强烈憧憬,以沉郁的幻觉想的启示录式的幻觉为特征。受到国际上艺术界人士的瞩目。
1910年代活跃于维也纳的两位著名的画家是克利姆特和席勒,他们作画着重装饰性的效果。但在第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们两位均先后逝世。第二次大战后开始闻名的现代画家亨德尔.瓦沙就是受了他们画风的影响。瓦沙在其风景画里,运用席勒般的尖锐而又曲迥的线条统一画面;以金银箔作绘画材料,则受克利姆特的影响。而以艾里克·布拉亚为中心的维也纳幻想的写实派画家们的作品,则与克利姆特、席勒以至于亨德尔·瓦沙等所追求的绘画风格全然不同。
维也纳“幻想的写实派”的代表画家,有以下五位:艾里克·布拉亚,恩斯特·福克斯,鲁多费·豪斯纳,沃夫根·胡特尔,安顿·勒姆纳。其中,年龄最大的豪斯纳,豪斯纳酷爱古典的艺术名作,对美术馆里收藏的古典作品,曾作过广泛的观察研究。正如“幻想的写实派”的批评家威兰特·苏梅德所说:“维也纳的美术史、美术馆与阿月尔迪(近代建筑样式的创始者,15世纪艺术理论家),都是豪斯纳创造的源泉。”事实上,其他四位的画,也都可找到受古典大师或艺术样式的启迪之处,诸如菲克斯显著的接受哥特式绘画及矫饰派样式的影响。胡特尔吸收了维也纳比达玛雅的文化源流。勒姆敦的风景画,以德那乌派(16世纪初期德国绘画的流派之一)的神秘感情为主要着眼点。布拉亚则乐于普柳格尔(1528一一1569年,生于荷兰,是十六世纪后半期北欧最大的画家)式的格调与讽刺性的表现。布拉亚早年在维也纳的学校毕业,曾先后到过西班牙、北非、希腊,以色列等地旅行,渡过一段流浪生活。他现的画大部分与这段流浪生活有着关联。画中人物多着中东衣饰,多使用卵黄、蜂蜜、无花果汁、胶水混成的水性颜料,涂上绿蓝等暗底色,在颜料将乾的瞬间,才开始以油彩作画。他的作品虽然敷了多层色彩,但都采用薄涂,在色面与斑点之间,获得色彩的纯度,因此在色调上产生的增殖效果,能给人一种难以忘却的美感。在另一方面,它没有明快的色彩与简洁的造型。
在布拉亚在讽刺趣味中,表现他对现实的一种幻想,有时像梦境般呈现多彩的画面,渐次深入的印象。布拉亚的色彩描法属于视觉的;勒姆敦则重于幻觉,在勒姆敦的作品中,即不能在色调上去期待感觉的欣悦。勒姆敦所作的都是幻觉的风景画,《战争》(描绘鲸鱼的搏斗场面)、《女人头像》,《燃烧》等为其代表作。这些作品把自然的容颜,赋予人间性的感受而加以幻变。在风景和人物的组合中,带有浓烈的幻想、浪漫的情调,以及神秘感。雷斯纳的画颇有超现实主义绘画气氛。胡特尔的画,是一种变革的风景书画,出现在画面上的尽是怪异的植物,涂色很薄,造型线条干净利落,令人联想到剪纸的趣味。菲克斯的作品,与四位画家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充满宗教色彩。他的绘画主题,都属宗教性,1963年他完成的一幅油画《地狱门》,把画面平分为二,上为受难者,下为地狱门的守卫者,中间还贴上一张神父的照片,色彩为一片冷峻的蓝青,再点缀少许血红,其复杂的暗喻,混合着残忍与虔敬的气氛。
“幻想的写实派”,并非一种新艺术运动,只是他们为创作而结成一个绘画组织。他们有共通的特色:深深地向古典艺术发掘,但在作画表现的时候,却不离现实,以另一种姿态反映周围的世界。他们的幻想往往是象征性、超现实的比喻。虽然他们都以具像的形式作为绘画的表现方法,但他们的写实,仍是一种由超现实主义延伸出来的新写实手法。由此把个人的意象,安排在梦幻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