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中国传统山水画赏析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山水画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分享中国传统山水画赏析。

龙宿郊民图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龙宿郊民图》采取深远构图,视野悠远,远近景色一览无余,山势平峦,山体婉延,远水近湖,连成一片,整个画面无雄奇之险,无突兀之石,典型的南国丘陵风貌。技法上采用较为柔和舒展的线条勾肋山形,披麻细皴增强土山质感,柔和溫润,近树远影皆用水墨点簇而成,造型生动,疏密有致,山上山下或矶石成堆,或几方大石点缀其中,使画面不再单调,整个画面用淡墨淡色渲染,协调统一,气韵生动,不失为一件传世之作。

寒林平野图

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

李成的山水画 “文气十足,秀润不凡”。一是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首先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其次与他的品格、情感、经历有关。平远的构图正好符合李成孤傲、旷达的性格。再次,李成采用平远法构图还因为在长期观察和写生中,悟透了远近透视之法。二是运笔尖劲,用墨淡润。《图画见闻志》说他“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米芾《画史》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王诜说他“墨润而笔精”;元代黄公望说他“惜墨如金”;明代沈周《论画》中则说,“其妙贵淡不贵浓”。“毫锋颖脱”是说李成用笔爽利尖俏。三是喜欢画寒林、怪石和雪景。现存的李成之作除了《寒林平野图》之外,另有《读碑窠石图》、《群峰霁雪图》等几幅。从这些难得的真迹中可以窥见李成所绘松石、雪景的造诣。
李成画石也是很有特色的,米芾曾说他“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说李成“石如云动”是因为他绘画时是用瘦劲尖俏的中锋线条勾勒,后在周围以淡墨渲染。山石的形状如同云在滚动,且圆润突起,这种奇特的山石画法就是所谓“卷云皴”。因为石头的形式灵动,轻盈,好像夏日天空中的云层,在米芾看来这样的石头不太真实,于是认为“少真意”。实际上在自然界是存在着这样圆浑突兀的火成岩石,与天空中的卷云极为相似,况且石头并不因此而失去质感。后代大家郭熙也沿用此法,王诜、燕文贵、许道宁、李宗成等画家皆出于李成门下。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不似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构图面貌。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爪状,山地则作平野构图,展示家乡山东一带平原地貌,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李成、范宽两位大师在宋初山水画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分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致北宋大半时期均以唯摹李范为尚。
南宋的李唐、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苏轼虽然非常推崇范宽,却觉得其画“微有俗气”,与古代中国文人淡雅风格略有不符。 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溪山行旅图》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此画画巨峰巍然耸立,山涧中瀑布飞泻而下,山峦雄峻浑厚,树木繁茂葱郁,岩石的皴纹也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虬劲、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经过,人畜虽画得小如蜉蚁,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范宽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此画气韵生动,运墨深厚,运笔雄强,意境悠远,实在是山水画旷古绝作。


早春图

北宋郭熙《早春图》

郭熙,后人把他与李成并称“李郭”,是一位山水画的大师。他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枯古要论》说:“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伴,人物笔尖带点凿,绝佳。”这则评论基本概括了郭熙的技法特色。 此外,他还对山水的表现技法作了深入研究,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是对传统绘画经验的总结。有画论《林泉高致集》,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窠石平远图》、《幽谷》等图。  《早春图》,此图为绢本,水墨。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历代流传有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水气浮腾,薄雾轻笼,新叶初发,春水流畅,将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描绘得欣欣然。图中人物活动、舟船楼阁的布局都服务于主题。其构图幽奇,意境清旷,石状奇特,山光浮动。苏轼写的“玉堂尽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峰非人间”诗句,与此画境界相似。表现手法上高远、深远、平远之法互用,紧凑的山石与长长的河流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给人以时带分明、清新愉悦之感。画左署“早春,壬子年郭熙笔。”画法上采用曲线构图和卷云皴法,使画面呈现几分古意。

踏歌图

南宋马远《踏歌图》

马远,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 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洁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称“马一角”。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此图采取中、下两段置景的构图,虽不太象他一贯爱用的一角式构图,但却是他的传世名作。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

傅抱石 山水画赏析

傅抱石 山水画赏析

发布时间: 2022-10-14 14:32:58

仇英 扇面画:  田园山水画赏析 7-8

仇英 扇面画: 田园山水画赏析 7-8

发布时间: 2020-04-11 08: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