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介绍
拉斐尔前派又叫前拉斐尔派,英文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这个画派的活动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对于19世纪的英国绘画史及方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拉斐尔前派是由米莱斯、罗塞蒂、亨特发起组织的一个艺术团体运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姿势和优美的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为拉斐尔前派。他们尤其反对由约书亚·雷诺兹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画风,认为他的作画技巧只是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拉斐尔前派常被看作是艺术中的前卫派运动,不过他们否认这种描述,因为他们仍然以古典历史和神话作为绘画题材以及模仿的艺术态度,或者是以模拟自然的状态,来作为他们艺术的目的。不过,拉斐尔前派毫无疑问将自身视为艺术界的改革运动,为他们的运动取了名称以做区别,并且也出版了他们的期刊,以宣扬他们的概念。
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特点
拉斐尔前派在早期有四个原则:要以确实存在的概念来表达;要专注于研究自然的状态,才能知道要怎么表达它们;要对以前的艺术中直接、认真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陈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记硬背的态度;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要创作出非常好的画和雕像。 这些原则相当谨慎的避免教条化,因为他们希望强调艺术家个人的责任,去决定他们绘画的观点和方法。
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他们将自由和个人责任视为不可分离的。不过,他们尤其著迷于中世纪的文化,相信中世纪文化有着后来的时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创造性。后来强调中世纪文化的观点,与强调独立观察自然状态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冲突,原本拉斐尔画派里认为这两者是能互相配合的,但在冲突产生后画派一分为二,现实主义派由亨特和米莱领导,中世纪派则由罗塞蒂和威廉·莫里斯等追随者领导。不过冲突并不是完全的,两派都相信艺术的实质是心灵上的,反对库尔贝唯物的现实主义以及印象派。
为了复兴15世纪艺术光辉的色彩风格,亨特和米莱发展了一种绘画的方法,用稀薄的透明颜料覆盖在潮湿的白色表面上,以此让颜色保持如宝石一般的透明度和清晰度。这种色彩鲜明的强调是为了对比早期那些过度使用沥青的英国画家,沥青会产生出浑浊而不固定的黑暗区块,而这正是拉斐尔前派所轻视的。
拉斐尔前派的艺术成就
拉斐尔前派后期的唯美主义很多人都认为俗。英国唯美主义的绘画,在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他们以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为先驱, 将艺术道德标准分离出来,强调美就是最好的,他们不重视内容,只诉诸感觉形式。唯美主义包括古希腊雕刻的情趣,十九世纪初从雅典运来的巴特农神坛上的古希腊美女雕刻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英国人第一次接触到古希腊古典大师的作品,这给十九世纪末英国艺术家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女性理想美和肉体表现方法。
20世纪时画家的观点大量改变,由于摄影技术的发达,艺术的目的逐渐远离了重现实际的状态。因为前拉斐尔派主要专注于将事物描绘的如同摄影般逼真,尽管他们也特殊的专注于详细描绘表面图案上,他们的作品仍被许多批评家所贬低。不过自从1960年代以来,前拉斐尔派的作品开始重新受到重视,比如1984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展览,确立前拉斐尔派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
詹姆士·柯林,威廉·霍尔曼·亨特,约翰·艾佛雷特·米莱,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托马斯·伍尔纳,查尔斯·奥尔斯顿·柯林斯,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爱德华·伯纳-琼斯,汤玛斯·库伯·高奇,亚瑟·休斯,伊丽莎白·西德尔,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拉斐尔前派代表画作
威廉·霍尔曼·亨特《觉醒的良心》、《圣母领报》、《世界之光》、《被雇的牧人》、《信徒避难》《罗马妇女》;威廉·莫里斯《冈妮芙皇后》;约翰·艾佛雷特·米莱《奥菲丽娅》、《盲女》、《基督家庭》、《释放出狱》;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终于见面》《白昼之夜》、《圣母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