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生于上海的陈丹青,祖籍乃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不仅是一名造诣非凡的艺术家,文艺评论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自幼就喜爱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遭遇十年浩劫,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临摹扑克
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陈丹青说,“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陈丹青4岁那年,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又因爷爷陈砥中是黄埔军校学员,所以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陈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过一句话。父亲宽慰他说,没有画册临摹,可以到公园、马路去画。后来有一天,父亲捡到一张扑克牌,背面是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拿回家送给了陈丹青临摹,他竟然画得栩栩如生。
初学油画
陈丹青14岁那年,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最大规模的是在上海郊外靠东海的地方,叫吴泾化工厂,居然也请陈丹青去画,与两个工人画家爬上五六米高的大铁皮画毛主席像。陈丹青白天画像,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素描。
陈丹青第一幅涂抹的“油画”,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当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
渐入佳境
在艺术上,陈丹青出道很早。从1970年到1978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20岁那年,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1973年,陈丹青居然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1974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是《老将和小将》。1974年,陈丹青向家里要了40块钱,从江西混票到上海,然后换火车到北京看全国美展。第一次上北京就像后来到纽约、到巴黎,走进中国美术馆就像走进卢浮宫,一泡一整天,赖在几幅画前。1975年,陈丹青为小说《青石堡》创作插图。1975年3月,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1976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给毛主席写信》。
初次进藏
1976年,陈丹青被当做人才借调到西藏搞创作,首次进藏。西藏对陈丹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他找到了“文革”当中的一个特殊的题材——少数民族的题材,也为后来的1980年二次进藏创作《西藏组画》奠定了基础;二是毛泽东去世后可以画悲剧,可以画人在哭。因为“文革”时不可以出现悲剧场面,所有工农兵都要笑得红光满面。因此,陈丹青早期的代表作——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以及《进军西藏》诞生,并于1977年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全军美展》;1977年创作连环画《周恩来年轻时代在天津》;1978年应《连环画报》约稿创作连环画《维佳的操行》。这些作品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陈丹青在全国已是名声叫响的“知青画家”,与北大荒的知青画家群遥相辉映。
这就是一代知青画家的代表人物——陈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