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夏加尔:一切绘画流派的牧歌作者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a href=../huajia/eluoshi/xiajiaer/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夏加尔</a>的绘画作品

夏加尔

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21岁时到圣彼得堡考中央高等工艺美术学校未取,入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巴克斯特画室学习。23岁赴巴黎,在巴黎参加了立体主义画家的活动,并成为莫迪利亚尼、苏丁等巴黎派中的成员,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并融会了凡·高、野兽派和立体派的艺术精髓。

夏加尔的绘画作品

The Promenade, 1917

1914年大战爆发,他回到俄国应征入伍。1915年与帕拉结婚,这时他对悲惨现实有了新的认识。当俄国革命爆发时,被新政权主管意识形态的卢那察尔斯基任命为故乡的美术委员,这期间他积极地筹建创办美术学院和美术馆。他毕竟是位现代艺术观念的画家,不适应新政权又于1922年重返巴黎。在以后的战争和种族迫害的动乱年代里,夏加尔在作品中引进了悲剧的、社会的和宗教的素材。二次大战时迁居美国,当妻子去世后,他对过去的和更遥远时期的强烈回忆又贯穿了他的作品。大战结束后,夏加尔成为西方画坛一位活跃的艺术家并往返于世界各国从事创作和活动。

夏加尔对现代艺术的贡献是重要的,现代艺术理论家布雷东指出:从1911年起他的艺术便推翻了形似成分和规律的障碍。事实是,在新绘画的许多转折点上,人们都遇到了他的这一艺术,他看上去如此特别和经久不变,然而却以极其肯定的本能,服从于最流行的研究,并给予它们解决办法。

夏加尔的绘画作品

The Poet Reclining, 1915

对于某些人而言,拥有一个梦想胜于实现这个梦想。当他拥有梦想时,这一梦想始终是忠实于他的。实现梦想却意味着各种可能性,也许就意味着梦想的离开。夏加尔生活在自己的梦想当中,让一切都在他的梦想里漂浮。虽然他的作品无人问津,他在巴黎藉藉无名。人们对他的最高评价是“优秀的色彩画家”,却不愿去理解他那贫困而忧郁的生活以及对俄罗斯黑色大地的复杂爱恋。

夏加尔在音乐和文学方面同样具有极高的天赋,最后选择了绘画,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生活的偶然性,但大概最吸引他的一点就是这一命运的非现实性:维捷布斯克甚至不知画家为何物。漂浮的非现实性把夏加尔引向了未知的道路。13岁那年,他勇敢地告诉家人,他要当画家。也许在后人看来,夏加尔选择绘画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举,可对于当时的夏加尔,生活却充满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当每个人在无数种可能性当中或不加思索或反复思考地作出最后的抉择,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宿命。宿命意味着偶然性向必然性的转化,意味着非此不可。

夏加尔的绘画作品

Paris Through the Window, 1913

在以后的生命中,他曾携了这两件珍贵的“行包”从巴黎出发回返故乡维捷布斯克,现实让他未及卸下行包又重新上路。接下来的20余年,他穿越在思想及现实的战争与和平之间,行经莫斯科、柏林和法国的巴黎与南方,游历过巴勒斯坦、叙利亚;他画布景、画插图、写自传、享受爱情。然而灾难总不散去,他避难来到美国。在这里,他远离故土后又失去了爱人,他却不放爱情一同离去,使其在自己的画笔下继续,一如他最初离乡时将乡愁同时收藏心底和画笔下一般。不论生死,它们都是他无法割舍离弃的最珍贵的“行包”。

烽火散尽,因着恋念,夏加尔重回他的艺术故乡―法国。或许他想回的还有那个有着圆顶方门的犹太教堂和纳什叔叔的小提琴,有着奶牛和毛眼眼的山羊,有着农人和圆滚滚的挤奶妇人的故乡吧,只是现实甚至不允许他靠近触摸它们一下,他只能怀着乡愁遥望、怀想、追忆。与之相较,那个让他一打开窗就感到惊喜的异乡??巴黎倒更容易亲近。他总记得,“在那些日子里,艺术的太阳只照耀巴黎的天空……”

1985年3月28日,马尔克·夏加尔逝世,享年97岁。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