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法国印象派画家卡米耶·毕沙罗作品赏析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出生于丹麦移民聚居地圣托马斯岛,他的父母均为法籍犹太人,属于岛上最富有的贵族阶层。还在孩提时代,父母就把他送进巴黎最好的一所学校,当时他已显露出绘画天赋。

安东·梅尔伯是毕沙罗的启蒙老师,在他的画室里,毕沙罗学到了油画的基本技法,开始画一些人物像和农村风景。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精心观察,养成了他对户外自然光色的敏感。后来,他结识了风景画柯罗,便跟随他去户外领略大自然中富于诗意的美。不久,库尔贝的绘画又使他入迷,他非常崇拜这位性格豪爽的现实主义大师。然而在风景画上,他的风格更接近柯罗。他效仿柯罗,以橄榄色、橙色和紫红色作为对比色调,其用笔轻盈简捷,色彩大胆明快。《卢弗申通往凡尔赛的路》是毕沙罗1870年的作品,画家的风格,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形成。这是一幅描绘城市景色的油画,观赏者通过画面感觉到的,却是一种浓郁的田园味道。和煦的阳光映照着整洁的街道,花草树木呈现出清爽透明的质感。天空、地面、植物和人物,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人不由感触到轻松愉悦的情调。由于普法战争,毕沙罗不得不从居住地卢弗申逃到伦敦,以至于1855年之前的大部分作品失散,无法找回。可是伦敦之行,令他在绘画技巧上,受到英国画家透纳和康斯太布尔的启发。尤其是在表现外光方面,他摒弃旧的表现手法,突出大自然中的阳光感,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

4年之后,毕沙罗又完成了一幅以翠绿色为基调的风景杰作《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此时,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光色的研究中。从伦敦回到法国,他和另外两位印象派画家莫奈塞尚成为甚笃的好友。他们决意离开城市,到农村、田野去写生。毕沙罗的这幅画,是他自鲁弗申迁至蓬图瓦兹后画的,在色彩处理上,显得特别粗犷奔放。树干和枝叶近乎黑色,山石和小路被烈日照成白色,这种强调整体性的画技,浓缩了库贝尔的宽阔概括,塞尚的坚固厚实,画面上一切物体的轮廓,都让位于闪动的空气与跳跃的光色,这与莫奈优雅轻盈的笔触颇为相似。

毕沙罗的画风,始终充满着农民的质朴。他热爱乡野土地,同情当时巴黎的社会主义思潮。从农村风光到城市街景,他的绘画题材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变异,他勤奋、努力、执著,因而有“印象派中的米勒”之称。当然,他同米勒、莫奈的创作风格绝非雷同,他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在色彩至上的前提下,给情节内容以一席之地。毕沙罗探索、发明的点彩法,力图画出最丰富的色彩效果,使色彩语言获得最大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其它代表作还有《春天的蔬菜园》、《丰收》、《红屋顶》、《落日》、《担水的妇女》……

60岁那年,毕沙罗不幸患上眼疾,这对于一个依靠视力工作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这是他最痛苦的时候,也是他在艺术道路上更加奋发向上的岁月,他的作品用色更加空灵、细致、讲究。只是眼疾时时发作,让他痛苦不堪。即便这样,他仍旧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

毕沙罗油画《蒙马特大街》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油画作品《蒙马特大街》 1897年 布面油画 73x92cm 油彩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藏

这件作品是毕沙罗晚年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品,是毕沙罗在1897年养病期间完成的作品。作品描绘的是法国巴黎蒙马特大街繁华的场景。画上作者描绘了蒙马特大街 的全景,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精心地捕捉了蒙马特大街车水马龙的喧嚣情景。成排的高大建筑与街道慢慢向远处延伸直到消失,街上车马人群川流不息,由于视角 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把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尽 情的展现了出来。作品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 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这就是毕沙罗晚年更改画风以后的独有风格。
  

毕沙罗油画《雪中的林间大道》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油画作品《雪中的林间大道》1879 油画 54×65cm 法国巴黎马摩坦博物馆

著名的印象派绘画作品收藏家、罗马尼亚人乔治·德贝里约在1878年花了210法郎买下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画后来曾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毕沙罗的《雪中的林间大道》也属于他的私人收藏。乔冶·德贝里约是顺势疗法派医生,他一共收藏了毕沙罗的十几幅作品。毕沙罗和他的朋友加什医生一样,也对顺势疗法颇感兴趣。1873年,他在蓬图瓦兹定居后,依然经常回巴黎作画,并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德加是他在版画方面的主要合作者。1878年,毕沙罗在蒙马特区租下一临时住所,距离本画中雪景所在的地方不远。

画面左上方的屋顶就是当年的罗兰中学,即现在的雅克·德库尔高中,位于罗什舒阿林荫道和凡儿登大街之间。任乔治·德贝里约那里接受治疗的马奈曾在这所学校里学过人文科学。毕沙罗常在巴黎城北作画。马奈当时的几幅画也取材于那里。本画名称中的“城外林间大道”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因为从1860年起整个城区已扩大至今天的范围。此外,在1890-1900年这一时期之前,类似题材在毕沙罗的创作中是很少见的。那时候,他经常喜欢逛市中心的“大马路”,对摩肩接踵、光怪陆离的街景情有独钟。他在本画中没有刻意突出空间,而是试图用路旁一排排树木形成的斜线在远处逐渐汇,来增强透视效果。

这是他在1879年一年里画的6幅雪景中的一幅。毕沙罗比其他所有印象派画家更热衷于白色的氛围、蓝色的投影以及幽灵般的若隐若现。天空中飞舞着鹅毛大雪,四周一片寂静,行人和马车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厚厚的积雪上,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这是画家惯用的技法。在一片白茫茫中,点缀着这些灰暗的影子,犹如一段乐章里几个跳动的音符。最前面的人物是按儿童画的风格综合而成的,显示了野兽派的某种幽默风格,尤其像野兽派画家德朗描绘伦敦和科利尤尔街景的一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毫无疑问,风雪中狼狈不堪的巴黎人成了画家笔下善意嘲讽的对象。
  

毕沙罗油画《塞纳河和卢浮宫》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油画作品《塞纳河和卢浮宫》1903 油画/46×55cm

从1893年起,在生命最后的十个年头,毕沙罗不再把田野、农村和农民作为创作的题材,而是把目光转向城市:诺曼底的鲁昂和迪亚普,尤其是首都巴黎。他住在巴黎市中心,被繁华的街景所吸引,也许是受日本铜版画或照相术的启发,他从旅馆房间的窗户俯瞰大街上来去匆匆的人群和热闹场面。他后来又为新修的歌剧院大街画了一系列作品。在他看来,整条大街五光十色,灯火辉煌,充满活力。再后来,他又被位于塞纳河畔、卢浮宫脚下的杜伊勒利宫花园牢牢地吸引住了。1900年,他索性在塞纳河左岸,离新桥不远的多芬广场28号租了一套公寓。这样,他便在不知不觉中更接近塞纳河了。他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以塞纳河和卢浮宫为题材的作品。

12世纪末,菲利浦·奥古斯丁国王下令建造一座城堡,作为保卫巴黎的要塞。一个半世纪后,查理五世将其改造成王宫。数百年里,一代代君主都曾对其进行过修缮和扩建。但从路易十四起,即在17、18世纪,这座宫殿曾一度受到冷落,因为当时的国王更青睐凡尔赛宫。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下令对整个建筑进行加固,并重新翻修屋顶。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从1852年起也曾多次下令进行修复和扩建。

18世纪末,有人建议将王室的收藏品集中存放在卢浮宫,使其成为一座博物馆。大革命时期,根据1793年的一项法令,这项计划终于付诸实施。同年11月8日,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1900-1903年,毕沙罗把主要精力放在巴黎的这一历史名胜上。可是,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患有严重的眼疾,因此不可能到近处写生。于是他在寓所三层的窗户口创作了30多幅有关此名胜的作品,画中天空和河水占据了一个新的重要位置,以此来表现这一地域的柔意与恒久。

画面的近景被新桥附近的雅绿园的一角占据着。寥寥数笔勾画出花园里的几个游人——例如,一片玫瑰色就代表妇女的裙子——他们正注视着从艺术大桥桥洞下缓缓驶过的驳船。画面左侧是两棵叶子已全部脱落的大树,右侧是拖着长长身影的卢浮宫。路易十四时期建造的配楼具有古典建筑风格:三角楣、壁柱、栏杆上的圆柱以及屋顶平台都体现了这种风格。它与小走廊和“水边长廊”等旧建筑遥相呼应。通向宫内的拱顶狭廊两侧建有小钟楼,再往前走便可到达拿破仑三世时期建成的,带有高高屋顶的卢浮宫。辽阔的天空呈蔚蓝色,空中飘着几片粉红色的薄云,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卢浮宫、艺术大桥和雅绿园的笔直线条使整个画面显得十分稳重。年迈的画家试图通过灰色、淡褐色和淡紫色的色调,用灵活轻快的笔触,来描绘充满整个画面的天空、市内空气中弥漫着的冬季的晨雾和光线的颤动。1903年,他在给儿子吕西安的信中说道,他在这里找到了体现“光线极佳的题材”。

  

毕沙罗油画《蓬图瓦兹的河岸风景》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油画作品《蓬图瓦兹的河岸风景》

从绘于1867年的“蓬图瓦兹的河岸风景”这幅画上没有后来构成毕沙罗伟大成就的那种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但所有其它绘画上的优点都已具备。尽管画幅很大,它仍取得了总体效果;原因在于画面的所有细节全部严格地服从于整体,由此而形成了形与色的统一,即自觉的艺术。如果说山坡的体积表现颇能感到库尔贝的影响,那么它毕竟还是用绘画手段实现的;画上充满着空气,所以一点也不使人觉得沉闷和吃重。房屋是借助色彩的对比构成的,这些对比和界限分明的山坡互相呼应。由于笔触的丰富和明快,前景上富有体积感的大片景物显充满着空气。各种颜色深重、雅致,用的是纯色,但十分和谐。这不是天才的。而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忠于自然对象的熟练画家的作品,他懂得他的作品必须是形与争的充分和谐。

  

毕沙罗油画《埃尔米塔日花园一角》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油画作品《埃尔米塔日花园一角》1877 油画 55×46cm 马科斯和罗西.卡加诺维奇夫妇1973年捐赠给奥塞博物馆

该幅画几乎呈方形,其画面远离我们原来熟悉的毕沙罗常画的环境,不再是乡村的菜园,而是供人观赏的庭园,而更接近城市文明,画面着力表现了两名没有成人陪伴的少女坐在长椅上玩耍的情景,她们在浓密的树阴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画家在适当的距离内细致地观察儿童内心的秘密和遐想。该画以这两个人物为轴心,与围绕四周的多根线条一起构成合理的布局。一小片白花宛如童话里的一叶轻舟,若隐若现,这是印象派画家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右边朦胧的建筑形成了巧妙的失衡,似乎企图吸引游移的目光和飘乎的感受。目光的转移并没有破坏构图的稳固性。这近似于塞尚作品中常见的构图。两位画家在一个时期里经常在一起作画,相互影响。短促颤动的笔触,特别是喜欢在画面上方用浓重的绿色表现随风摇曳的枝叶,这是他们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长期合作的标志。
  

毕沙罗油画《冬天里村庄的红色屋顶》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油画作品《冬天里村庄的红色屋顶》1877 年 油彩画布 54.5 x 65.6 cm 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毕沙罗为法国画家,亦是一位朴实爱好大地与自然的画家。在这幅画中充份表现出毕沙罗对于大地与农村的酷爱与亲密感,并且充满了温暖色调的明媚风景,且作者在这个时期亦开始尝试点描派的新技法。

在这幅画中,毕沙罗把画面放在暖色调上,这种暖色调的组织有:橘黄、赭石、红色和土色,尤其是土色:在少量绿色、浅蓝色或紫色笔触的衬托之下,显得异常鲜明,这样画的目的是要充份表现出,午后阳光照耀下的冬日气氛。

这幅画的结构建立在三个重叠的画面基础上:下面光秃秃的树干和褐色与淡红色的灌木丛,以及一排墙壁发白的房屋,房屋上面是一些干树枝相互交错着;接着是一幢幢有着烟囱的红色屋顶;最后,是一座朝着窄窄的天空延伸而上的山丘,染着黄和红色,显得分外斑驳。

画面自然,主体简洁;同时,那构图牢固的结构,和颜色的厚实感,也令人感到震惊,依靠着画面的实感、笔触的走向、画笔的运用和点描的搭配等等,使这些厚实的色彩启示着人们,产生光彩和气氛颤动的印象,还启示着人们,感受到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

毕沙罗一生贫困,虽然没有潦倒至举家食粥的地步,却也是勉强维持温饱。尽管如此,他总是用微笑对待生活,帮助朋友,留下了极好的口碑。1903年,他病逝于巴黎简陋的寓所。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