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大多数机构而言,虚拟美术馆还是一个梦。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它其实并不遥远。在“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虚拟美术馆”的发展问题在上海引起业界探讨。5月17日,“虚拟美术馆的现在与未来——龙美术馆与Google文化学院艺术论坛”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召开。
论坛主题为“虚拟美术馆的现在与未来”,旨在讨论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实体美术馆如何利用日异月新的数字化技术,打破美术馆的场馆限制,建立“虚拟美术馆”的新格局。
王薇(龙美术馆创始人兼馆长):将“环保”主题进行到底
虚拟美术馆是无墙的美术馆,它为大众提供多元的选择空间,为世界艺术爱好者和学术人员形成交流的空间,并避免实体艺术品运输上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坏,将“环保”主题进行到底。对于虚拟美术馆的未来,一定有更多线上艺术平台和多样化形式供大家体验,甚至出现虚拟策展和虚拟创作的可能。
Amit Sood(Google文化学院创始人兼总监):不是照搬实体,而是差异化发展
在我眼中实体美术馆会永远超过虚拟美术馆。我很幸运,能有机会游历全球的美术馆,但除我们之外,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可能因为金钱和资源的原因无法到访实体美术馆,因此“谷歌艺术计划”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为全球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提供线上平台,也为全球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平台。
Google文化学院与世界顶尖艺术机构合作,把数以百计的艺术作品汇聚起来,通过虚拟平台展现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品宝藏。迄今为止,Google文化学院已与全球61个国家的700多家文化机构展开合作,其中85家位于亚太地区。
不过,“虚拟美术馆”不足以概括Google艺术计划的概念,我们并非只是照搬美术馆的实体展览,而是有更差异化的发展。
虚拟美术馆图片
张晴(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让藏品“活”起来
虚拟美术馆的功能之一,是让全世界美术馆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尽可能看到更多的馆藏。中国美术馆于1963年建立,国内非常多的辛亥革命之后的重要馆藏在中国美术馆。目前全国的美术馆都在做藏品的普查,梳理之后如何将它展现在公众面前,让藏品“活”起来,是虚拟美术馆建立平台的一大机会。
张坚(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把躺在库房的藏品亮出来
美术馆最大的功能是它的馆藏,刘海粟美术馆的馆藏主要是艺术家个人的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宋、元、明、清的古画,这些近500件的馆藏躺在库房里,因场地原因并没有展出过。建立虚拟美术馆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虚拟美术馆的四大功能,一是能够保护藏品,通过高清采集技术能还原原作;二是提高美术馆的管理问题,比如疏通库房藏品的管理;三是拓展展览的频次和知晓度;四是拓展了艺术教育问题。
技术的革新为虚拟美术馆的建立提供更多可能性,但也潜藏着不确定性。首先,主管部门需要有高度认识,打破传统理念,数字美术馆的效应对实体美术馆带来影响;其次建立数字美术馆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不少民营美术馆没法实现;另外,目前美术馆人员老化,迎合数字时代的美术馆相关人才的培养是个大问题。
尤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呈现的效果不同
实体美术馆和虚拟美术馆呈现的效果不同,但通过线上美术馆,观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可把艺术项目理解为一个数据,并从中构建某一种知识体系。实体美术馆的展览知识逻辑是固定的,它由策展人来构建,而虚拟美术馆的知识逻辑则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网民的搜索数据和索引,会为知识体系构建新的可能性。
龚明光(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馆长):不只是记录以往展览
我们在做日本的草间弥生展览时,曾有北京的一家公司找我们谈将展览数字化的问题,在寻求日本方面确认时,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实现。而今年我们开拓了“艺术亭台”,在两三周左右的展期内,线上推广就很重要。虚拟美术馆并不只是记录以往展览,并可接入当下的活动。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虚拟美术馆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国内绝大多数机构来说,虚拟美术馆还是一个“梦”和“想像”,它受制与理念、经费以及人才输出和培养。不过,虚拟美术馆并不遥远,它的时代已经到来。对于虚拟美术馆的活跃是否会影响实体美术馆的人流量问题,虚拟美术馆与实体美术馆并不会有PK的现象,它会达到相互补充,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