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明明简介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华夏艺术网已经为其开设名家专题。1969年3月参加工作,曾任北京手扶拖拉机厂工人,北京画院画家、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2000年9月任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全市美术工作。2010年1月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2011年4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王明明本人
二、王明明艺术理念
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不良风气,王明明也深感忧虑,这一点他在任何场合从 不避讳。王明明认为,在艺术创新中,不少人以急功近利的方法,试图用其他的艺术语言取代中国画中的线条,试图用色彩来掩饰用线功力不足的弱点,试图用印章来代替自己根本不写书法的不足与缺失。“如果是这样,久而久之中国画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便会渐渐消失,这是应该认真反思的大事。”王明明说,书法与中国画贵在有书卷之气,这是作者天赋、修养、品格、气质的综合反映,其所产生的静气与含蓄,是无法复制与超越的内在之气,而不是外在简单的视觉张力。
王明明认为,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书法是重要的基础,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造型是惟一的基础。书法与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与取代的。“新观念代替不了真功夫。”
对此,王明明一直在呼吁,中国画有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果学校不去研究,不建立中国画特有的体系,中国画的发展不可能有大起色。“我想我这50多年绘画生涯,得益于各位老先生告诉我的,一开始就拿毛笔画,一直就没停过笔,我一开始接触的就是齐白石、陈半丁、李苦禅。他认为,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一种观察方法,“我幸运没有进美术学院,是因为素描我只接触了、画了、知道了,没有完全钻进去。我强调的是速写,我是有意或无意按中国画本身的路子走下来的。”
庆幸没上中央工艺美院去了画院 “在官员中,我是个白丁。” 随即,王明明又笑着说,正因为他没上过大学,才很为自己感到幸运。
1977年中央美术学院没有招生,王明明只得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被特艺系录取了。“我觉得很不满意,就跟我的老师周思聪说,我不想去。”周思聪说:“你不想去,就到画院来吧。”第二天,王明明就接到了画院的通知。王明明说他后来算了一笔账,就是考上研究生,他也到不了像北京画院这种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地方。多年以后,王明明才得知一张工艺美院录取通知书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两年前的一次聚会中,电影导演尹力告诉王明明:“1977年那年,都开学了,我才接到工艺美院特艺系录取通知书,后来知道是你不去,把名额让我了。”当年的尹力寻思,他是搞象牙雕刻的,怎么还学这个,于是也不去了。第二年尹力改考北京电影学院,后来成为了知名导演。想来,若两人听从命运的安排,恐难有今天的成就。一支毛笔,画家王明明从5岁开始拿起,一拿就是53年,从没断过。今天至9月27日,这支笔将为观众展示画家的书法功夫,“古意豪端—王明明书法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70余幅书法作品是王明明发乎心、始于思、流于笔之作。该展更首开国内画家办书法展之先河。
每次临帖读帖总能找到新感觉,王明明说:“我5岁开始学画,那时父亲说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让我临欧阳询的《九成宫》。” 此后,王明明把临的字拿给李苦禅先生看,“他先把纸翻到背后看看是否力透纸背,后告诉我用笔的方法。”“文革”时无法画画,王明明每天在家中练字,“我先后临了颜真卿的《多宝塔》,汉代的《礼器碑》、《曹全碑》,以及《圣教序》等,并经常请教书法家徐之谦先生,他教我认识各种字体的间架结构与书写规律。”王明明还和父亲一起去拜访启功先生,那个时候,启功老先生刚刚失去老伴,王明明的母亲会包了饺子,热了鲜奶,让王明明的父亲送去。而王明明经常在小乘巷的平房听启功先生讲传统书法和书法的结构关系,一听就是半天。
时光飞逝,曾经的儿童画家、曾经在工厂干宣传的王明明早已是北京画院院长。他从未停过毛笔,日渐领悟到书法的更深境界。“临帖、读帖,每一次沉下来、静下来之后,总能找到一种新鲜感觉。”王明明说,他喜欢欧阳修所说的“闲和严静”,喜好在书法和人生中追求清闲之趣、平和之风、庄言之格、宁静之情。
王明明纵横在传统的条幅、中堂、对联、扇面、册页、匾额、手卷等书法创作中。和家人到京郊度假,他会写上一段册页《前后赤壁赋》,身心一派清朗。在不断地和古人对话中,王明明说:“我对传统书法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书法家只有在传统中反复进出,才有可能达到至高的境界。历代大家都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功夫与境界。”
三、王明明艺术经历
1958年 《西游记》获印度国际比赛奖。作品到比利时、印度、阿根廷、荷兰等地展出。
1959年 作品送朝鲜、澳大利亚等地展出。
1960年 《人民公社好》获澳大利亚世界儿童画比赛最佳绘画一等奖。
1961年 作品送索马里、日本、古巴、意大利、香港展出。
1962年 《北京焰火晚会》获罗马尼亚世界儿童比赛特等奖。作品送日本、苏联、法国等地展出。
1963年 《暑假过队日》获全国儿童比赛一等奖。
1964年 作品送香港等地展出。
1965年 作品送日本、朝鲜、法国展出。
1969年 进入手扶拖拉机厂当工人。同时进行素描速写、色彩等基本功练习。
杜甫
1972年 创作版面《出厂》参加北京市美展。
1973年 合作《春雨》参加全国美展。
1974年 创作国画、版画参加北京市美展。
1975年 作品参加北京市美展,北京市工人美展,其中包括国画、版画、习作、连环画。并到京郊写生,收集素材。
1976年 版画、插图作品参加北京市美展。
1977年 两幅国画参加北京市美展。
1978年 考取中央工艺美院,未入学,十月调入北京画院 任专业画家。赴河南太行山写生。
1979年 赴甘南藏区,山东渔村写生,收集素材。
1980年 《杜甫》获北京优秀作品甲等奖,<;北京画院收藏>;。《丝绸之路》参加全国美展。《陶渊明》赴日本展出。赴四川写生。
1981年 《杨青棵》参加北京画院、上海画院联展,并获北京市优秀品 三等奖。赴安阳四人联展。赴江西、湖南写生。加入全国美协。1982年 创作《招魂》参加北京画院、日本南画院。《北京-京都展》作品到加拿大展出。赴烟台讲学、举办四人联展。
1983年 代表中国青年画家赴法国参加《全国中青年画展》开幕,并同法国画家进行学术交流。创作《瑰宾》获北京市优秀作品二等奖,北京市美协收藏。到太行山写生。
1984年 创作《晨曲》参加全国美展,评为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北京市优秀作品荣誉奖,北京美协收藏。作品到新加坡、香港、日本展出。
1985年 十五人联展,中国美术馆收藏《唐人诗意》。北京展、香港展。新加坡举办个展。当选全国美协理事。
林泉高逸图
1986年 赴新加坡举办个展业并讲学。《空谷幽居》获日本现代水墨八六年优秀奖。《夏日》获北京市优秀作品奖,北京美协收藏。作品到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香港展出。
1987年 创作《苗乡夜话》参加北京画院三十周年展。参加蒙特卡洛国际美展。四幅作品参加美国丹佛博物院举办的中国画展。《盛夏》获北京市优秀作品奖。北京美协收藏。任北京画院艺术室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画院聘为二级美术师。1988年 代表中国青年画家赴香港举办《全国中青年画家展》并讲学《秋获》获北京市优秀作品奖。北京美协收藏。《曹雪芹》参加国际水墨画展,获优秀作品奖。
1989年 南韩汉城举办个展并出版个人画集,台湾台北市举办个展并出版画集。《瑞雪》获北京市优秀作品奖。北京美协收藏。《苗乡三月》赴苏联展览。
1991年 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大型画集。
1992年 《祈祷》参加北京市美展,评为北京市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美展。
1993年 赴日本参加东京“美山慈光美术馆 ”。参加香港举办“十杰”艺术展。参加香港举办“三峡风情展”开幕式。北京画院聘为一级美术师。
1994年 参加马来西亚国际水墨画研讨会。
1995年 新加坡文物馆举办王明明画展并出版大型画集。《东坡闲居图》菲律宾国家艺术委员会收藏。《秋泉雅集图》长卷被大华银行收藏。
1996年 老师周思聪云逝。《苗乡夜话》赴韩参加展览。并出版画集。 1997年 香港崇光百货举办“王明明精品展”。推荐为北京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十二月任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当选为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 一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九月参加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当选全国美协理事。十月邀请为香港中文大学驻校艺术家,并讲学。十二月香港大会堂举办“王明明艺术作品展”。
2000年9月画家王明明任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全市美术工作。
2010年1月画家王明明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2011年4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四、王明明创作理念
出于对水墨艺术的爱好,从小王明明对于传统的东西就学习得非常多,他最喜欢明四家、石涛、八大,还有任伯年、吴昌硕,他广泛地涉猎和吸取他们的营养,这些画家的技法对他的影响都非常大。他举例说,画《兰亭序》,就要先研究历代画家是怎么画这个题材的,等他去兰亭实地考察了以后,他就想自己怎么把个人的感受和从古代画家那里学到的东西有机融合在一起,变成自己的画面风格,这是他的一个主要创作流程。他觉得一个画家必须去研究前人的创作规律和作品成功的各种因素,然后再确定自己如何去吸收这些东西。
吸收传统不是从风格上、从笔法上硬去结合,它应该是画家理解了以后,变成一种“化境”。风格是画家根据自然给自己的感受、自身的文学功底自然地形成的,而不是某种样式的机械复制。所以王明明强调,画家不要一味地追求“更独特”的风格,如果你追求这种极端独特的风格,它会在你的创作上变成一个壳,最后会成为发展自己真正风格时的一个障碍。他说,我们画界有很多问题,就是出在我们想重视技法、重视传统,可是被很多传统技法所束缚住了。王明明在回顾历史上杰出画家继承前人风格的时候说,这些画家的画面看起来感觉和前人相似,但实际上完全不是前人的风格了,他已经有自己所理解的东西,所以他才能成就另外一个时代的一种新的样式、新的风格:能够创造出新风格的人,必定是对前一种风格理解最为深入的人,他理解了前人的东西,又不被前人所束缚。可是杰出画家为什么能不被前人所束缚呢?为什么又有很多画家却跳不出来呢?王明明认为成功的画家必须具备两个功夫:一个是能深入传统的功夫,第二个就是他对于所处的现实的强烈感受,要通过高超的造型能力体现出来,这两种功夫缺一不可。比如说,画家不具备造型能力,没有个人感受,只有临摹的能力,那他肯定会陷入古人的圈子里;反过来,画家具备了个人感受和造型能力,可是没有吸收中国画的传统,他的笔墨只能陷于某一个层次,很难有发展。一个画家只有具备这样两个能力的时候,才可以在传统里面自由出入。具备了这两个能力的艺术家还要逐年慢慢深入地研究中国画的精髓,不同年龄段对于国画传统的理解不一样,表现出来的笔墨也就是不一样的,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来。
1、研究传统精髓 重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
王明明关心于“十二五”文化大繁荣之中如何扎扎实实做些文化建设的工作。他表示应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精髓将结合,比如说诚信的丧失成为社会面临的问题,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讲诚信是中国人的美德。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没有矛盾,作为中国人几千年传统的理念是应当弘扬和继承的,应当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重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
在几十年的运动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丢掉了东西太多,应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来重新确立中国人的自信心。
高原夏日
2、沉静中思索,寂寞中升华
在当今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工作,使自己得到欲望中的满足。生活富裕了,但人们又觉得缺少了什么?于是又急匆匆奔向山林、原野,寻找失去的东西,使自己浮躁的心得到一分安闲,以求一种心里平衡。空寂、旷达、淡泊、宁静和至静之极的境界是古人先贤所追求的境界。沉静中才能有所悟,寂寞中才能得到精神升华,自己是否缺少这种境界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是互相映衬的。人们对自然敞开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感悟自然与人生,产生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留给后人美好的遐想和由衷的赞叹。历代的艺术家们被这些名篇所打动,他们向往圣人、先贤、仁者、智者所描述的超凡的境界,而创造出一幅幅巨制佳构。
五、作品风格
王明明近十几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作品题材广泛,创作有感而发。他力求通透传统,强调意趣,以文人画恬淡美与现代意识相融,以传统笔墨精神与生活深度相融,别具新风。代表作如《杜甫》、《招魂》、《卖炭翁》、《虔诚的信徒》、《苗乡三月》、《林泉高逸》等作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作品通过泼墨、泼色,工与写、动与静,用点、线、面肆意表现娴精的中国画笔墨,将人们带到梦幻而现实的境地之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画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画展,引人注目、深得同行们的认同和赞许。王明明曾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举办个展及讲学,影响颇大。
六、所在职务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美协副主席、北京市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
七、评价
画家中的佼佼者
王明明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画家之一。
王明明“少年得志”以儿童画多次在国际上获奖,而作为'神童'画家,在成年后亦享有大名者,青年得到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苍、卢沉、周思聪等诸名家的指授,实在难得。其画较早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随之又及时地附加了许多职务和待遇。
尽管他很著名,但是他不张扬,又是那么谦逊过人,所以他能不断地进步。他有很好的人缘,所以朋友也多。如果以传统的论画准则来看王明明的画,应属于'能品'加'逸品'。传统的文人画鄙薄'能品';,而把'逸品'看成神明,以为是生而知之。能而不匠,能而不俗;能而雅,能而逸。
王明明之'能',是以人物名世,而又兼擅花鸟、山水。王明明的人物画分两类--时装人物与古装人物--时装人物以女性为主,古装人物以男性为多,在这样的题材特征中,他的审美理想和技法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和许多同时代的人物画家一样,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专长,他着力表现藏族和沿海地区的生活,立足于水平面与海拔高度的两极,把牧放和渔猎这两种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得那么优雅和富有情趣,像一曲悠扬的牧歌或渔歌。
时装人物磨练了王明明的'能',而古装人物则塑造了王明明的'逸'。现实生活题材的局限为王明明开拓了古装题材,像豪放的古代文士一样,王明明沉浸在没有拘束的古代生活之中,实际上这是依靠文本和理解而建构的一个理性社会,听泉、行旅、垂钓、消夏、七贤、屈原、东坡、诗圣,所有都在毫无拘束的表现中展现了'逸'的人事和审美。为了反映他的人文理解和现代精神,王明明吸取了明代绘画的一些特点,更加注重配景以强化氛围的表现,这不仅区别了当代其他画家的风格,而且在多种技能的交织中表现出了他自己的个性特点,显示了他的'能',并领风气之先。
王明明之'逸',除了题材的选择之外,主要表现在他的笔墨上。他善于用线,在变化中生动之趣,尽管这是传统的表现方式,但是他在组合时创造出一种现代的意境。特别是有时以类似'铁丝'的线条,表现出造型中的一些现代特质。他比较注重传统技法的运用,但又不排斥新的技法和新的笔墨,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到传统笔墨的继承和新生。区别'能品'而凸现'逸'的美,从而吻合文人的雅趣。王明明是以传统的'逸笔'的语言形式加现代的审美时尚来表现空灵,以'能'来表现'逸',从而创造了'逸品'的现代方式。
王明明是当代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坚力量。他的画显示了传统绘画样式在新世纪的生命力。
八、育人
作为一个汇聚众多名家的创作群体,北京画院曾因拥有齐白石、陈半丁、于非、周思聪等一批批大师名家而傲然,院长王明明则有着自己的一条创作育人之路。王明明的绘画艺术,早已得到美术界的首肯和社会各界的钟爱。他的作品强调笔和墨、情与趣的交融,在大师们经典作品熏陶、夯下扎实功底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作品内涵丰富,意境独特,耐人品味。其自然而平和的风采,延续着东方艺术的精神。更可贵的是,他在不满足自己的成就而努力创作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另一种责任———育人。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57年在北京中国画院(1965年改名为北京画院)成立大会上致词时,曾希望画家们“努力创作,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培养后代”。身为画院领导的明明自然一直牢记着这一嘱托,10几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和创作之余,一直从事研修生教学,而他的教学标准是“因材施教”。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精辟地指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因此王明明也从不主张学生学自己的画和风格,甚至很少让学生们看他作画。为发挥每个学生优势,他总是细心观察出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定位进行指导,开发出各自所长的内在潜力,因此他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创作之路。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已跻身名家之列而成为当今画坛的实力中坚:有的多次在全国大展上获奖;有的已在当地美术单位担当重任;还有的又当起培养新人的老师;更有许多人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为展示这些研修生所取得的成绩。
苗乡三月
九、艺术公益化之路
用艺术来熏陶国民,中国博物馆的对外免费开放,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
1、绘画历程
采访北京画院王明明院长,适逢他于6月份刚结束十几天的“怀古寄情——王明明手卷、册页、扇面的魅力”的画展。这也是他,继“回归自然---王明明中国画展”、“心迹自然---王明明花鸟画展”之后,所推出的又一系列专题成果展。
在王明明院长那个幽静的办公室,谈话从传统与现代审美观之间的磨合展开,他从艺术的角度对时下流行的“创新与传统”是否相悖展开了一番讨论。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大,但是王明明却用一句反问恰到好处的给与了回答,“卢浮宫和蓬皮杜有冲突吗?”在大肆宣传创新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提出创新就应该忘记老祖宗的那一套,“其实是这些人先把自己弄糊涂”了。创新是传统的延续,传统是人类精神的延续。要让表明心灵的东西得到世界的认可,就要用创新的手段把中国的传统向世界宣传出去。这才是创新与传统的最好诠释。
王明明的回答总是言简意赅,就像他的画,古诗词中的意境都能在着墨不多的宣纸上一一呈现。
王明明的画主要以手卷为主,从国画创作的情况来看,从事这种手绢创作形式的画家并不多。但是,他却从1988年开始创作第一幅手卷一直坚持。同时也坚定着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决心,不管在任何场合,他总认定“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那些试图跨越老祖宗而空谈创新行为终会被历史淹没,沉淀不下来。
王明明从艺50年。他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绘画天赋,他5岁开始跟父亲学画画,6岁时画的《西游记》就在印度国际儿童画展上获得了大奖,被人们誉为“天才儿童”。
到了70年代,长期刻苦学习和创作的王明明,很幸运能受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仓、卢沉、周思聪等诸名家,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国画、版画、连环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展并获奖。
卓绝的天资加上勤奋好学的后天努力,让王明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杜甫》、《招魂》、《卖炭翁》、《虔诚的信徒》、《苗乡三月》等等,仿若一幅幅古人生活的画面活跃在纸上。
然而,在绘画成长之路上,随着艺术王国的扩展,思想的徘徊指驱使着画家的前进。王明明逐渐认识到要想成功必须克服对老师的刻意模仿,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一度让他陷入长长的思考。最后,由于对古诗文的爱好,他选择了把艺术创作根植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大文化背景下。反复吟拈一首诗,一篇词,从艺术的角度探索着古诗文与现代中国画的结合点。
选择立足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创想,捕捉古今的切入点,找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自己艺术生涯的方向标。
这样的坚持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这个标新立异的社会。当每个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拿艺术作为成名的杀手锏,希望某一天能够通过一幅画或是一首歌一举成名时,而你却一层不变地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能用毅力坚持到底的无几。
在绘画领域,当798的创意村、宋家庄画家村如雨后春笋般,融汇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潮流思想,希冀用多元素的混合吸引国人的目光时,王明明依然坚持只有立足传统能成为永世的经典,传承下来。
奥运会期间,北京画院作为重要艺术展览地,接待了很多外国游客,“这些蕴含着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绘画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看的,才是世界人眼中的中国。”
当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夜之间即可领悟,这需要经过对中国历史长时间的研读。这些年政务繁忙的王明明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艺术创作,他利用假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有感而发地把自己的情感和激情融入作品中。
2、创新思维
即便如此,王明明从不排斥外来新鲜思想和事物。好莱坞最新大片《功夫熊猫》一上映,他的儿子就对这片子倍加推崇,强烈要求老爸去看。就这样王明明爱上了这个憨厚的大熊猫,并极力推崇,“肥仔”也成了我们谈话的一个引子,接下来采访的氛围愈加的轻松。
五十多岁的王明明院长在采访中表现出鲜明的爱憎分明。他会因为《功夫熊猫》的精彩而激动不已,亦会因为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足而愤怒。一个艺术家因为爱憎分明而显得分外可爱。
他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很客观地表达了对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地“熊猫门”事件的看法。一方面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意的国度,归根究底跟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他又非常佩服美国人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管是熊猫“肥仔”丰富的表情动作、“肥仔”竟然有个鸭子爸爸、还是最后对中国武术和中国人境界的理解,“反思我们正在远离中国最精髓的东西。”
王明明说起这些年国人精神的流离失所,显得有点痛心疾首。他肯定国家为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做出努力的同时,比如让京剧走入中小学生的课堂等,希冀通过这些手段来挽救传统文化的没落,又对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表现质疑。
“京剧做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不是简单地表现在每个人都会哼唱两句,而是让国人明白京剧是什么。”昔日,这个话题被反复讨论,王明明依然还不能接受“普及吟唱京剧”这一事实。他认为这种做法太过片面,因为在中国需要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京剧,还有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以及流传于上海浙江一带的越剧和各地方剧种等等,孩子们能有多少精力去掌握这么多东西。王明明提出解决传统文化日趋倒退的最好方法——在中小学中开展“欣赏课”:中外美术欣赏及音乐戏剧欣赏等等,从小就培养这些孩子们对美的鉴赏能力,不仅仅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点让记者深有感触,虽然现在脑子里还漂浮着儿时学唱的“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劳动最光荣”等歌曲,眼前还会闪现绘画本上的那些涂鸦。但是,依然认不了五线谱,更别提听懂京剧,每次去艺术馆让人郁闷的莫过于看着那些美轮美奂的作品,不懂所云。身边朋友最经常抱怨的也莫过于对艺术的“一窍不通”,甚至很多朋友为了不与人落下距离,专门在其他高校选修了艺术欣赏课。
王明明一直认为国人惯性思维的模式在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时,更体现出其无孔不入的强势影响力。所以,创新思维显得尤其重要。
3、公益化之路
然而,人都是要填饱肚子才能去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享受,当艺术家们把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时,自然就牵涉到艺术的市场化运作,不管是梅兰芳大剧院的精致装潢,还是话剧的复兴并伴随着新的运营模式等,都在不停地给艺术节敲打警钟——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存。
“不同的是迎合市场而发展艺术,还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引领市场。”前者只能被动的去画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最终被历史遗忘,而后者却可以在艺术的王国中指点江山,赢得众多的追随者。
北京画院在王明明的带领下选择承办画展时,并不会因为投资丰厚而盲目地做一些画展,更不会因为没有钱而错过展示好作品的机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平台向人们展示美的享受。
正符合了国家艺术馆和博物馆等公共展览对外免费开放这一个很好的决策、方针,能让更多的人观赏到优美的东西,潜移默化中,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艺术只有走上公益化才能达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
这些年王明明带领北京画院的画家们在非典时期做了优美的速写画册,给病人们带来了最贴心的温暖;为河南国家级贫困县推介旅游景观,对发展地方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和谐社会等目标,使艺术家深受鼓舞,很多艺术家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年底,北京画院联手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开展了题为“爱心·艺术”的大型公益活动,募集法律援助基金。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与北京市政协文化俱乐部邀请北京画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书法家协会参与合作,倡议书画家们为法律援助献爱心,捐献自己的作品,对艺术家来说这是践行和谐社会理念的一个极好机会,所以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北京画院的积极响应。
通过多方联络和精心组织,此次活动得到了众多在京艺术家们的响应。在短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几十幅中国画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平很高,有的是艺术家专门为此次活动创作的作品,有的是艺术家拿出自己之前创作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不仅表现出艺术家们的高超艺术水平,也表露出他们对社会真挚的关爱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也是首都书画家们对建立和谐社会伟大目标所做出的最自然、最朴素的努力和表白。艺术本来是对社会、对人生真情实感的最精致、最集中的表达,艺术作品中始终体现着艺术家们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理想追求,把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爱心捐赠于社会,更使其增添了新的内涵;在作品中描绘、书法艺术真情,在爱心捐赠中展现更为深沉的艺术真情。
此次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多方面的热情关注,以艺术的形式参与法律援助公益活动是一次初步的尝试,然而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此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艺术界与法律界及社会各界人士携起手来,共同帮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弱势群体,促进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彰扬了法律公平正义的理念,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这是艺术家们的荣誉,也是应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更使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心灵源泉。
艺术家用艺术奉献给社会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同时通过对社会的关注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十、小结
以上的就是关于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明明的基本资料。王明明先生是一个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他才华横溢,艺术创作及其成就都十分之高,喜欢他的作品的读者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小编也会不定时更新关于王明明先生的作品展览会的讯息呢,当然,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