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大的阳光房、可以“吃”掉虫子的植物、超大加湿器不断喷出的水雾、两位年轻的男老师、几名安静的学生、时不时发出的笔和画板摩擦的轻微声响……几乎每个周二下午,北京人大附中高二的秦礼纳都会到这里待上两个小时,这是一门名为“食虫植物科学插画”的选修课。对于秦礼纳来说,她不仅可以在这里学习科学的插画方法,同时也能很好地放松身心。“为了能多练习”,她甚至调整了课外班时间,周末也来这里“上半天”。
中学生植物插画图片作品欣赏
在北京,课程之间进行融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中小学都在做类似的尝试。比如美术和语文结合,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畅想春天,也可以通过画笔描述春天;地理和历史结合,学生可以一边精确定位经纬坐标,一边串起同一坐标下的上下五千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融合后的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一定是1+1>2的:不仅让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上一下子学到两门课的知识,同时,有效地弥补了学科之间的空白地带,也会在不同维度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
中学生植物插画图片作品欣赏
这么一个看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什么帮助的课程,怎么能存在了3个学期?当你真正置身其中,你会慢慢发现,这些看似轻松的画面背后有一种更加贴近自然、贴近教育本质的改变的力量。在这里你也可能突然顿悟:学习并不像跑步,每一步都能在跑道上留下脚印,有些成长的发生就是了无痕迹的。
好玩有趣能不能成为学习的动因
中学生植物插画图片作品欣赏
虽然李峰和张兴的科学插画课刚刚开设了3个学期,还在探索改进中,不过有一件事却是确定的,那就是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张兴老师都要教学生们裱纸,而且这节课只做这一件事。
因为好玩就能开设一门课吗?
中学生植物插画图片作品欣赏
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去动物园,喜欢看身边的花花草草,但是,渐渐地他们好像对这些不再感兴趣了。
每个孩子首先都会对活着的东西感兴趣,李峰老师解释这是人的生物性的特点,慢慢地孩子们开始重视奥数、英语、语文,“这也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孩子们清楚地知道数学、英语等学科“更加有用”。
生物界的“适者生存”法则演变成教育中的逻辑,多少父母这样对孩子说:集中力量学好高考要考的这几科,其他那些好玩的等上了大学或者上了班再慢慢琢磨。
中学生植物插画图片作品欣赏
我们无法计算学习“有用”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能缩短奔向成功的路程,不过,张兴老师在用自己的经历教导学生:张兴不仅是一个美术老师,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个对精确有着近似变态级别要求的研究者。他现在正在完成一本著作《大学史》。张兴收集了每一所大学的前世今生的各种资料,为了精确,张兴可能会为了某所大学的某个建筑的墙面颜色翻阅国内外大量书籍。
中学生植物插画图片作品欣赏
也许是家长太过功利,也许是教育环境还不理想,不过李峰和张兴还是在用自己的方法作着努力,就像张兴说得那样:“我们并没想改变整个环境,我们所做的只是在孩子们心中放下了一粒种子,也许这粒种子永远不会发芽,但是有一天,环境成熟了,可能就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