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吉骝图》轴,清乾隆,艾启蒙绘,绢本,设色,纵228.5厘米,横275厘米。
艾启蒙是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召至宫中为乾隆皇帝画画。清代宫廷编著的收藏图书《石渠宝笈》中,一共收录了艾启蒙的作品共九件。比起意大利人郎世宁和法兰西人王致诚来说,在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中,艾启蒙的绘画水平是很一般的,但是艾启蒙在郎世宁及王致诚去世后,成为乾隆皇帝所倚重的一位欧洲画家。
画中是一匹与真马大小相仿的大马,这匹马名叫“宝吉骝”。画面右下角有署款一行:“乾隆癸巳仲秋海西臣艾启蒙恭画”。“乾隆癸巳”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这个时候,原先宫廷内的首席欧洲画家郎世宁已于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去世了,另一位欧洲画家王致诚也于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离世,所以艾启蒙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最主要的擅长绘制欧洲画风的画家,于是一些描绘贡品实物的任务就由艾启蒙来担当了,比如这幅《宝吉骝图》大横幅。
“宝吉骝”是画中这匹马的名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远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游牧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当地俄罗斯人的欺凌和压迫,在部族首领渥巴锡和策伯克多尔济(渥巴锡的女婿)的率领下,整个部落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历时将近一年,返回到他们祖先曾经游牧的东方土地上。为此乾隆皇帝非常高兴,特地接见了部族的首领,安抚奖赏有加。这匹名为“宝吉骝”的骏马,便是此时由策伯克多尔济进献给乾隆皇帝的贡品。而这幅《宝吉骝图》就是由乾隆皇帝下令绘制的。
如果单是从绘画的技巧来讲,艾启蒙的这幅画并没有多少出类拔萃的地方,其绘画的水平要远远低于同为宫廷画家的郎世宁。但是艾启蒙毕竟作为宫廷画家,发挥了他手中画笔的纪实功能,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的某一片断,其价值就不能仅仅只以绘画技艺的高下来评判了。 艾启蒙(1708—1780年),字醒庵,原名Igntius Sickltart,波西米亚(今属捷克)人,天主教耶酥会传教士。乾隆十年(1745年)来华供奉内廷。他在清宫师从郎世宁,专擅绘人物、走兽和翎毛,力图在技法上达到中西合璧,在宫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王致诚(1702—1768年),原名Jean Denis Attiret,法国人。他少从父学画,主攻油画人物肖像。后留学罗马,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致诚来华供奉内廷,充任画师。善画马和人物,有《十骏图》等,曾合绘《乾隆西域武功图》。曾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修建。卒于北京。<BR> 渥巴锡,土尔扈特部首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其父敦罗卜喇什去世,渥巴锡继承了汗位,时年17岁。沙俄政府乘渥巴锡年轻,强行派出特使,粗暴地干涉土尔扈特内部事务,引起渥巴锡的强烈不满。经过多年周密酝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年仅27岁的渥巴锡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率部归清,得到清政府的嘉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渥巴锡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