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图》轴,明,吴彬绘,绢本,设色,纵145.9厘米,横76.1厘米。
款署:“枝隐头陀吴彬写。”钤“文中”、“吴彬之印”。
图中画三位佛教人物,其中身披红色袈裟者手持一钵正在降伏半空中的飞龙。佛教修行中的最高果位是佛,其次为菩萨,然后是罗汉。宋代以前流传十六罗汉,之后又衍生出两尊,即降龙和伏虎,于是成为十八罗汉。降龙罗汉位列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根据古印度的传说,降龙罗汉最初的原形是庆友尊者。相传古印度那竭国有恶魔煽动国人杀害出家的佛弟子,尽毁佛殿佛塔,劫掠经书。当时海龙王发动洪水,淹没了那竭国,并将佛经收藏于龙宫之内,等待有法力的僧人取回,最终庆友尊者完成大任,因此他被称为降龙罗汉。本图中的人物形象古朴,线条细劲绵长,设色浓丽。《图绘宝鉴续纂》记载吴彬:“善人物,奇行怪状,迥异旧人,自立门户。”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吴彬(生卒年不详,约活跃在16世纪后期—17世纪前期),字文中,号枝隐头陀,福建莆田人,明万历中曾官工部主事,为明末变形主义绘画大家。其人物、佛像吸收了五代贯休的画法,奇形怪态,或粗劲厚重,或秀雅绵密;山水师法自然而又夸张变形,常画仙山异境,笔法精整,画风奇特,独具一格。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在古建筑彩画中多见,常绘于小找头、盒子、柱头、天花、短小木构件的方心等部位。按龙头的朝向,降龙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以侧面的为例,其特点是龙头在下,尾在上,头为侧面,朝向宝珠,四肢两上两下、两左两右,处于下面的一只爪抓向宝珠。 原为十六罗汉,也称十六应真,他们是为了护持正法而被请来的一群修行者。释迦牟尼曾嘱咐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人世,以济渡众生。十六罗汉在中国得到信仰者的崇拜,而十八罗汉的出现则是唐末张玄、贯休两位和尚在画十六罗汉图时,故意将《法住记》经书的作者张庆友、唐高僧玄奘也画在图中。宋代苏东坡还曾为十八罗汉图写过批注。从此人们即将错就错,传开了十八罗汉的故事,但后增加的两位罗汉有所不同,有些图增加的是迦叶和徒钵叹,有些作品增加的则是达摩和布袋和尚,还有的是降龙、伏虎两位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