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画竹的画家很多。如宋柯九思、苏轼,郑板桥等,均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画竹的方法,如“个”字“介”字形等,只要我们掌握画竹的基本规律,勇于实践,勤加练习,善于总结,从而达到胸有成竹,是能画出好的作品来的。
一、竹竿的画法:
画竹先画干、竹节上生枝、枝梢添叶。
竹竿较直,竹竿由一节节的竹节组成,竹节为下粗上细,下短上长。画竹竿用大号羊毫提笔,先蘸淡墨,笔尖蘸一些中墨,用藏锋中锋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一节节画出,节和节之间可以互相错开,待竹竿墨色未干时,再添上竹节。从竹节处出竹枝,竹枝用笔如写草书,要灵活、挺拔,而竹干用笔如写篆字,用笔要圆浑、凝重。
二:竹叶的画法:
竹叶在竹枝的梢上生长,画竹叶也叫“撇”叶,如同书法楷书的“撇”,用中锋藏锋起笔,下笔后便按、提、收一蹴而就,下笔爽快,注意竹叶造型“肥不似桃、瘦不似柳”。竹叶在叶茎部三分之一处画得宽些,至叶尖逐渐狭长成尖形。一组竹叶的组合,前人总结了几种成事,二片叶的组合如“鱼尾”,三片叶组合成“个”字形,四片叶组成“介”字“分”字形。
前人总结画竹叶有鱼尾、飞燕、落雁等形态来形容一丛竹叶的构成。一丛竹叶落笔时,先画前面的主叶,用大号兰竹笔,先蘸淡墨,笔尖蘸浓墨,先画前面的叶子,待笔中的浓墨画到纸上后,笔头中浓墨逐渐用完,淡墨接出现在后面,一丛竹叶则有浓淡、虚实之分。墨竹便有先浓后淡,前浓后淡,前实后虚的层次感。
画竹叶忌对称,对称则呆板,画一丛竹叶时应把握其中有一片画的粗大一些,墨色浓一些,其它的次之,竹叶基部不要结死,留待用小叶去补,这样画面才活,一丛竹叶出枝时。竹枝不要画在中间,要画在竹叶丛的一边,则有重量下垂之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