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常指猪、马、牛、养等一些我们常见的牲畜,而畜禽画是中国画中比较难把握的一门,很多同学就因为对所画的畜禽观察不仔细,在体型和比例上以及动态上都是无法把握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画中畜禽画的基本技法。
畜兽画的绘画技法
畜兽又称走兽是中国画中较难表现得好的一门,宋朝沙门 德洪即指出:「画工能为神鬼之状,使人动心骇目者,以其无常形,无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为贵。惟犬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昼者难工,世之人见其似,则莫不贵之。」由此可 见畜兽有常形,即每一种动物都有一定的体型、比例与动态,稍不谨慎,观察得不够仔细,即容易流为笑柄。常画的畜兽有 马、牛、虎、狮、鹿、羊、猿猴、猫、犬、狸、兔、驮、骡以 及象徵权势的龙等,每一种走兽各有不同的特徵与习性,作画前必先详细的观察与写生。
写生时对动物解剖学应有了解,至少必先观察其骨骼与肌肉的关系,古人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是指一般人往往过分去描写抢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对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写是累积创作素材和捕捉生动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通过观察与默画相结合的方法,把生动的形象勾出,并不是看一笔画一笔,对於昼动态的畜兽,应掌握神态,尤其耍注意从一个动态过渡到另一个动态的瞬间,只用寥寥几笔,就要准确的表现出畜兽的特点,其动势要靠线条不同方向的对比和组合来表现。兹以擅长走兽画的梁中铭教授平日写生的素描稿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现的猴子册页,可以发现勤於观察写生,助益颇大。
白描昼法
以白描法表现畜兽的画迹,除了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昼外,汉代壁昼及魏晋砖昼中也常见,我们从斯坦因从敦煌盗走的纸本水墨白描作品“狮子图”中可以发现,当时画家已经能熟练的运用各种不同快慢、轻重的线条来夸张狮子各部位的特徵。
到了宋朝,一般士大夫多受理学及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喜爱清真淡雅的画法,李公麟的白描画风,正符合他们的兴趣而盛行一时,他的“五马图” 落笔轻重起伏如应节奏,将马的骨、肉、鬃尾等质感以及马的神态表现得相当生动,可说是最擅长运用线条的画家。南宋陈容的“云龙图”以略为粗犷而颤动的笔法,配合水墨渲染,把中国神话中想像出的动物,表现得极具神秘感。
双钩填彩昼法
西汉马王堆十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可说是我国古代双钩填彩画法的代表性作品,下图为该画上部(天)所表现的神话传话题材,布满了蟾赊、玉兔、龙、豹、蛇身人首等怪兽,也有鹤、鸿雁等仙禽及人物,鹤用白描画法为主,其余人兽皆填重彩(矿物性颜料为主),有些地方略加晕染,色彩格外鲜明。唐代绘昼及卷轴画中可以看到唐画多以双钩填彩画法为主,韩愈的“五牛图”也以此法。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二马图” ,继承了唐代韩干与北宋李公麟画马的写实风格,线条纤细, 赋彩淡雅典丽,采用薄而多层次的罩染方法,特别注意明暗面 的晕染以期把握毛肤的色泽和质感,是写实表现法的典型,与清朝朗世宁融合西画光影的表达方式相比较,任人发的马更具有传统的风味。
双钩填彩的画法和设色的步骤,大致与花鸟的画法近似。不过畜兽的设色,要特别注意其骨骼与肌肉的结构所呈现出的阴阳凹凸关系,要表达出肌肤之弹性与筋脉血液流动的活力感。
写意昼法
以写意法画畜兽,早在汉代壁昼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 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乾湿浓淡变化生动,并以破笔枯墨扫出牛毛,意趣横生。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驰气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
写意画法是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并能唤起观赏者的想像力与感染力,故以写意法画畜兽对其细节须加以简化或省略,譬如繁琐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传神之处可以夸张。至於配景的处理,必须根据各类走兽不同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来安排,譬如热带地区生长的走兽,就不宜配寒带的植物。牛、马等走兽,可以不靠景物衬托,以留白的方式,或在地上点染些草色,如徐悲鸿的马,多以留白的方式,让观赏者自由联想。
虎的写意画法: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态,赭石调藤黄画虎身,再以稍浓的墨画斑纹,白粉染嘴、前胸等,并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锋丝细毛後,蘸老虎的写意画法示范浓墨画眼、耳并重钩斑纹,第二次染白粉及浓墨丝细毛,白粉画虎须,最后补景完成。画时大致全体同时进行,层层加重。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很多关于畜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了解畜兽画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