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是什么
素描是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常见的素描画是以黑色(即利用黑白的层次)描绘的,但也有用一种彩色描绘的(如棕、红、绿、蓝等),或一种彩色加黑或在此基础上加白粉,也属于素描。更具体地说,素描是舍弃了对象的多种色彩关系,用单一颜色的线条或明暗描绘对象的外形、比例、结构、体积、空间、质感和色彩的浓淡,运用这些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来综合表现形象的绘画。
素描画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线描(相当于中国画的白描);二是以明暗手段表现物象的体积的所谓明暗法;三是线条与明暗法的结合,亦称线面结合法。
由于素描画排除了色彩的直接表现,集中运用造型艺术的基础因素去表现对象,所以它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在绘画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别于素描创作又有别于画家的素描习作的素描基础训练。这种系统的素描基础训练,已经成为学画者的必经之途。
素描作品欣赏
早期的素描
人类开始懂得绘画是从素描开始的。根据考古的发现,现在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是法国西南部比勒高省多尔多涅附近称为接斯柯的岩洞壁画和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山的洞窟壁画。前者距今约两万年,是旧石器时代的绘画遗迹;后者约在1万年以前,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绘制的。原始人用最简易的材料描绘他们在狩猎活动中的主要猎获物。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的野牛尤为精彩,其中一只低头挺角准备向前冲击的野牛,像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充满向外的运动感。这是用烧鹿脂的灯烟画成的,然后用朱红色的矿物颜料粉末上色。这些古代壁画基本上是用单一颜色进行描绘,所以,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素描画。
随着人类的进步,绘画才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是素描的方法走向色彩的表现,素描画也从原始阶段逐步得到发展。
在世界美术发展史上,继史前时期的绘画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壁画,可惜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仅存的残缺壁画看来,古埃及壁画以线造型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而古希腊的壁画虽然仍以线的造型观念为主,但已向立体的表现演变。在开罗美术馆陈列的古埃及画家所画的素描《狗》,是这个时期保留下来的素描习作,可以看出古埃及画家已具有相当的写实功夫。从古希腊保存下来最多的堪称世之瑰宝的雕刻作品和流传下来的许多著名画家的作画故事看,古希腊的绘画肯定也会和它的雕刻那样有过极高水平的作品。如果画这些壁画的画家都画有草图的话,这些草图就是一张张杰出的素描。可惜,这种素描画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瓶画中,看到当时古希腊艺术的素描水平。古希腊瓶画有三种式样。早期的是黑像式,即在白底子上把用线条勾画的形象涂上黑色,像剪影那样。后期叫红像式,即与黑式相反,背景填黑釉而形像留空白(空白处为陶器的红色表面,故称之红像式)。以后又发展到使用白描的瓶画。这些瓶画造型简练优美,结构严谨,本身就是一幅幅素描杰作。我国长沙战国楚墓的帛画,大约为公元前400多年至前200年期间(与古希腊同期)的产物。用黑白两色描绘一位中年妇女合着掌,抱着必胜的信念去迎接生命与和平的胜利(画面上的凤,代表生命与和平,在矫健地扑击近似蛇形、代表死亡和灾难的夔),这幅古老的素描画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绘画也同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后我国的传统绘画基本上是沿着这种以线造型为主的路子发展下来的。
从古代世界史前时期之后的绘画素描作品看来,这时各国的绘画素描作品已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但都保留了以线造型为主的史前时期绘画的特点。
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艺术,但没有很突出的创造。其后随着中世纪封建统治的日益专横,基督教的发展和神权至高无上的统治,中世纪艺术除了建筑方面因为歌颂神权建立教堂,创造了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以及为教堂修建而发展起来的玻璃镶嵌画之外,绘画大部分是为装饰基督教堂或王侯宫殿、贵族邸宅而画的壁画,也有用笔画在羊皮纸上的插图。这些插图也是保留下来的素描画之一种,但仍然基本上是线描的,大多都十分软弱、幼稚。按照基督教禁欲主义的观念,人物形象都刻画得脸无表情。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绘画的黑暗时期。当时无所谓专门的画家,而是老百姓在贵族、主教的订货或命令下,为他们新的邸宅或教堂搞装饰。这种工匠画完后,就回去养牛、耕田或打铁,他们完成的任何一张作品都没有署名,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根本没有地位。那时也许存在徒弟跟师傅学画,一边工作一边学画(即帮老师复制或放大作品)的情况,但却没有进行绘画的基础训练,因而中世纪的绘画水平是很低的,人物比例不对,也不注意远近大小的规律。这个时期,在中国造纸术还未传到之前,画匠们的素描画是画在羊皮、木板、绢绸、竹片、兽皮或墙壁上的,这些材料都远不如画在纸上那么方便,表现力那么丰富。这个时期的素描也很单调呆板,它的真正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到来之后。
素描的发展与素描基础训练的诞生
素描走向成熟是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开始的。意大利是当时14~15世纪欧洲最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建立,生产力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要表现自己的意志,中世纪陈旧的世界观、宗教哲学、科学命题、艺术观等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资产者的需要了。这个时期代表文化发展趋向的是人文主义。他们排斥教会哲学,相信人的力量和人的生活权利。他们崇拜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要求复兴古典文化。文艺复兴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思想束缚,要求文艺面向实际生活,面向人生,研究自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素描画这时也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并趋向成熟。这种发展和成熟的标志有三个:
第一,工具形式较之以前多样化了,素描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时画家们已经在自己加工过的还稍嫌粗糙的纸张上作画。工具是多样的,当时还没有毛笔,使用芦笔、鹅毛笔蘸墨水作画。墨水是用油烟、蜡烟做成,或用木炭、乌贼的墨液制成。其他有使用自然矿物黑色红色的矿石,意大利石墨、炭粉、红白粉笔等。素描画法已由线描为主,趋向线条与明暗结合的丰富的表现。这个时期许多画家的素描习作水平都比较高。一些独立的素描作品出现了,也形成了一些专画素描的画家,例如15世纪意大利北部委罗纳的比萨涅洛(约 1394—1455),他不但是一个优秀的动物素描画家,而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初对实物写生的素描画家之一。这个时期,许多绘画大师不但是伟大的色彩画家,而且是伟大的素描画家。如达?芬奇(1452—1519)、拉斐尔( 1483—1520)、米开朗琪罗(1475—1564)、提香(1490—1576)、丁托列托(1518—1594)等等。
第二,由于科学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结合,画家们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绘画基础理论、艺术理论和素描理论,推动了素描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新发现,促使许多绘画大师们认真地对待描绘的对象。他们解剖尸体,了解人的解剖结构,画了不少分析图和人物习作,产生了艺用解剖学。在研究空间处理上创造了透视学。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丘(1401—1428)继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绘画大师乔托(1267—1337)的传统,和同时期的其他画家一起发现了透视学之后,翁勃利亚画派画家弗兰西斯加(约1416—1492)的《绘画透视学》已经把透视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1435年诞生的西欧最初的艺术理论——列昂?巴替斯塔?阿尔伯蒂(1404—1472)的《绘画论》高度评价了写实、透视等绘画基础理论,并强调画家应加强对对象创造性的研究,具有形象地综合对象的能力。为此,他首次提出画家应练习最简单的几何模型素描,这是素描基础训练产生之前最早的理论准备。后来达?芬奇写了许多绘画札记,明确地强调“绘画是一门科学”[1],提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画家在表现自然时,不能只依靠感觉去认识世界,还要用理性去分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使绘画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达?芬奇的绘画札记不但阐明了许多艺术原则,还特别对绘画的基础学科,诸如解剖学、透视学、素描、明暗色调、构图处理等作了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米开朗琪罗认为素描功夫的深浅直接影响到画家的成败。瓦萨里(1511—1574)则进一步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楚加里(1542—1609)则把素描提高到是表现画家思想的艺术样式的地步,已经从理论上提出素描的独立性。这些理论的探讨推动了美术事业(包括素描)的发展,亦为美术学院和素描基础训练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第三,素描基础训练作为对美术青年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养训练手段,随着美术学院的产生而诞生。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一些艺术大师相继去世之后,意大利流行着一种因袭某些大师风格的所谓风格主义,当时反对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1573—1610)和卡拉齐兄弟(阿尼巴?卡拉齐,1560—1609);洛多韦科?卡拉齐(1555—1619);阿果斯丁诺?卡拉齐(1557—1602)等人。卡拉齐兄弟为了更有意识地恢复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传统,于1585年在小仑亚城创办厂美术学院,他们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美术青年工匠的学习方式,运用文艺复兴以来美术创作和基础理论的科学成果,按一定的程序,对美术青年进行系统地培养训练。其中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主要方法已开始诞生。这种以素描基础训练作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美术学院在意大利出现之后,很快就普及到了欧洲各国,并影响到全世界的美术教育。
这时素描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先临摹后写生,以人体模特儿写生作为学习的最高手段。教学的具体程序是:学生先临摹老师的素描,同时临摹一些版画,作为学习基本画法的入门,以后对几何形体的石膏模型和古代雕刻的石膏像进行写生(其中以古希腊罗马雕刻的石膏像写生为主),以此作为画好人体模特儿写生的基础,最后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裸体模特儿进行写生。这种素描教学程序在美术学院出现之后的画家工作室里也盛行。这种从临摹到写生的素描基础训练改变了中世纪学艺徒工只能在临摹匠师的作品和为匠师放大稿子的过程中学习的局面。从临摹为主到临摹后写生,美术教学前进了一大步。因为临摹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将教师创造的形象从平面搬到另一平面,尽管搬得像,但缺少对实物直接观察、分析研究,以及最后用什么手法表现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对对象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所必须的。而且以临摹为主的学习方法容易先入为主,易形成以老师风格为准绳的主观程式,按这个程式去套生活,创造的形象就会千篇一律。因而在一味临摹老师作品的画家工作室里,只有少数幸运儿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才寻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最后取得成就而成名。刚刚诞生的素描基础训练虽还是强调临摹,但毕竟将写生作为最高阶段的学习内容,在对古代雕刻石膏像和人体模特儿写生时传授了许多解剖学、透视学、构图学等科学知识,对当时美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没落与素描基础训练写实传统的恢复发展
波仑亚美术学院是作为恢复文艺复兴盛期的传统而出现的,这个传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它要求学生的创作以表现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美为标准,创作题材也只能表现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在素描基础训练中也特别推崇古典美。这样,就孕育着美术学院教育发展为学院派最后走向没落的危险。
为了推崇古典美,学生开始素描写生之前必须临摹老师的作品或版画作品,开始灌输舌典美的审美要求,其后十分强调对古希腊、罗马雕刻或这些雕刻的石膏像进行写生和专门研究,甚至把古代雕刻的介绍作为一门主课,在学生们最后进入人体写生课阶段,必须把这些古典艺术的规范作为素描写生造型的标准样式,学生虽然也有自己的直接观察,但由于过分强调和推崇古典雕刻艺术的造型标准,学生们在练习中实际上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古典艺术的造型标准表现出来,这是十分自然的。1675年法国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颁布了所谓《绘画法典》,对古典美规范的要求更达到荒谬的程度,这就完全否定学生的直接观察,只能按法典的古典规范作画了。经过这种美术学院素描基础训练培养出来的画家,就会认为观察自然的本来面貌已经没有必要了,并逐渐形成一种僵死的、概念的、公式化的所谓学院派素描体系,最后把文艺复兴时期尊重自然、推崇研究自然、极其重视写生的写实传统完全抛弃了。这种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对美术基础教育的统治,如果从《绘画法典》算起的话,由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叶,最后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冲击下由动摇到开始崩溃,历时将近200年。
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极力崇尚的规范化素描的画法究竟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以前,素描的画法主要是以线条为主的,文艺复兴开始,已经在线条的基础上使用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达?芬奇曾十分完善地提出了明暗五大调子层次的明暗法①(这个五大调子的正确区分一直沿用至今,详见本书第二章),并已提出依靠面表现物体形状作为“绘画科学的第一条原理”的重要性。但他和当时许多画家都强调明暗的柔和过渡,忌明暗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因而他们处理形体起伏的效果都比较圆,同时他们又特别强调物体的外形和轮廓,所以他们的基本画法是在勾画物体外形时加上明暗色调,其主要着重点还是轮廓外形线条的刻画。波仑亚美术学院素描基础训练的素描基本画法,就是这个文艺复兴传统画法的继续。以后随着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对古典美追求更加规范化,素描画法对外轮廓和线条的表现就更绝对化了。诚然,线条与色彩的表现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未尝不是好的,至今不少画家仍运用这种线与明暗结合的方法作画,并有前进和发展。但作为艺术的格式要求学生就会约束艺术向多样化发展,甚至会酿成灾难。当时正是这种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格式被一直沿用下来。美术学院在各国成立之后,绘画艺术的发展经历过16世纪巴洛克艺术时期、洛可可艺术时期,到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时期。在巴洛克艺术时期,绘画已着重使用明暗手法,画家开始发挥明暗的感人力量,使画面的气氛、形象的立体感都得到加强。这种画风的代表人物有委拉斯开支(1599—1660)和鲁本斯(1577—1640),特别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明暗已变为作画的主要手段。通过明暗表现物体的面和体积的方法,可以说已从主要是线条或线条加明暗的画法独立出来。但这种方法并没有使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格式有所改变。
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主要人物大卫(1748—1825)和安格尔(1780—1867),他们的素描轮廓精确优美,结构严谨,是循着学院派素描的风格发展下来的。安格尔更是追求线条的简练与准确,他的素描细节精雕细刻而不失整体,堪称古典主义素描的典范。与大卫同期具有浪漫气息的法国著名画家普吕东(1758—1823),他的素描风格和主张与大卫不同,理想化而有真实感,以明暗手法烘托人体的轮廓,虚实变化微妙,空间感较强。他是晚年才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的,他的素描风格也没有对学院的教育造成影响。安格尔担任法兰西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在寻找基础训练方面是严格地按学院派的要求做的,看他的素描可见当时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的一般画风。安格尔虽然认为素描要有内在的形,但他心目中美的形体是圆周式的布局,“线条——这是素描,这就是一切”①,他要求素描的线和形的简练,实际上主要是追求轮廓的美。当时法兰西美术学院的许多学生都以为素描的目的就是追求一个高贵的轮廓,甚至把对象看作是被轮廓围绕着的一个平面。特别使要求写实的学生不能容忍的是,在人体写生课时,不能按模特儿本来样子画,而必须按古典的规范(如人身高按8个或8个半头的格式等)修改眼前的对象。
19世纪中叶,学院派教学(其支柱是素描基础训练体系)已成众矢之的。先是德拉克洛瓦(1798—1863)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画派,攻击学院派的素描:徒有外表的细致真实,其实不包含丝毫真实,特别是那种内在的真实,即缺少画家对事物的真切感情。接着是库尔贝(1819—1877)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派的冲击,他们坚持以生活真实为创作依据,反对代表官方趣味的学院派因袭虚伪的艺术。库尔贝主张素描基础训练应以现实生活为楷模,他曾为不满学院教育的学生开设了画室,尝试过用农民和牛代替古代雕刻石膏像和人体模特儿,把牛牵到画室给学生画。德?布阿勃德拉克针对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缺乏视觉记忆力训练的毛病,在美术学院之外,试行以发展视觉记忆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法。印象画派索性走出画室写生,在光色的表现上对绘画进行革新。他们厌恶学院派迎合官方趣味的虚伪做作,主张作品无所谓表现意义,只是画家视觉印象与自我感觉的反映。因此,他们的素描(特别是印象画派之后的画家的素描)逐步不大着重刻画人物的自然形态,只重形象的感受和气氛,有的风景素描只注意纪录光的印象和试探笔触的组织。
在浪漫主义画派,现实主义画派和印象画派的先后冲击下,当时欧洲的美术学院表面上仍照常开办,但学院派教学作为一个体系已经失去现实基础,走向没落并日趋崩溃。反映社会上现实主义画派和印象画派以及现代派观点的不同教学法和体系逐步在学院教学中演化出来,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有的学派索性建立自己的美术学校。
19世纪下半叶,印象画派盛行以致现代派产生,对当时美术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美术学校里不是先临摹而是从写生入手,是在印象画派产生之后才有的。写生是研究自然,探索艺术形象的本源,锻炼基础造型能力的最好方法,但不同学派对待写生的态度是不同的。印象画派以及现代派观点的美术教学,着重发展学生的视觉记忆和想象能力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写生时强调视觉印象和自我表现的主观因素,不大重视表现对象的生活原形,写生练习的课时也逐步减少,因而他们培养的学生一般写实能力都较弱。更有甚者,由于逐步产生了轻视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导致对写实传统的否定,有的现代派的画家,认为素描基础训练已不重要,美术院校也可以不办了。与此相反,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坚持写实传统,坚持研究自然的画家,在探求改革或创造不同于学院派传统教育的新的学派和体系,他们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恢复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倡的写实传统。
这个时期,各国坚持和发展写实传统的画家、学派和教学体系是很多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美术教育影响比较大的是俄国契斯恰柯夫(1832—1919)的素描教学体系,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印象画派兴起时酝酿成熟的。契斯恰柯夫强调素描基础训练的严格的程序性和系统性,继承了巴洛克艺术开始的明暗法,针对当时学院派以轮廓线条加明暗的素描格式,提出三度空间的透视造型法则。认为“素描画的不是线,而是形……画的是线而见到的是两条并行线等之间所包含的体积。”①从结构上理解这些体积的有机联系。强调学生既要掌握对象的规律性,又要有描绘上的正确性。画人讲究布局、比例、肖似。力图克服学院派素描的缺点,使素描建立在形的严格和正确的描写上。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和各国同时出现的坚持写实传统的教学体系一样,他们坚持了对自然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发展了自文艺复兴就提倡的写实传统,这一传统在学院派素描基础训练统治美术教育期间几乎被古典规范淹没了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虽然存在缺点,对发挥学生视觉记忆、速写、默写和形象想象力能力方面注意不够,但它毕竟为当时俄国现实主义画家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又直接影响了苏联的美术教育以及俄国50年代的美术教育,对提高我国美术创作的造型能力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