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La femme qui pleure (Dona Maar)(哭泣的女人,60*49cm,画布,油彩,伦敦泰特画廊藏)
头发梳理整齐且系着蝴蝶结,而且戴有一顶大红色的帽子,一切非常喜庆正常,但正是这样,愈发反衬出悲之切、痛之深,也更衬托出画面的扭曲程度之巨。另外,帽子的大红色与主色调的绿色和黄色对比鲜明,更增加了整幅画不协调的气氛。
林立的睫毛似欲挡住喷涌出来的泪水,但船形的眼睛不停地颠簸,以至眼球欲出,而那眼泪便成眶成眶地倾洒而出,有力地喧染了人物的痛苦表情。
人物眼以下的脸部以白色为主,并被粗犷冷硬的线条分割得棱角分明。两个触及眼部的白色块自上而下范围渐宽,这好像人物的泪水如瀑布飞流直下,既而泻入张开的嘴里,虽然那两排阴森森的牙齿正紧咬手帕。这时那被咬住的原本柔软的手帕,因其锯齿般的线条却显得坚硬异常。
毕加索在画《格尔尼卡》时,为了完美地展现左幅那个抱着死去孩子母亲形象,曾画了许多题为《哭泣的脸》的习作。毕加索在当年余下的时间,也即1937年6月后的近半年时间里,他几乎全部投入于描绘女子极度痛苦的表情中。作品数量达13件之多,所用绘画材料涉及蜡笔、铅笔、油彩、水彩等。其中此处所选油画是这一系列作品中最后完成的一幅,也是其中最具爆发力、最具独创性的一幅。图中人物为毕加索当时的情人朵拉.玛尔,她曾给予毕加索艺术上的协助,在毕加索绘制《格尔尼卡》时,她将全过程拍摄下来,保持了珍贵的记录文件。
1937 La femme qui pleure (Dora maar) 2
作为摄影家的朵拉.玛尔,不仅带给毕加索以美丽容颜的吸引,更给毕加索以知性的撼动,这点是毕加索以往任何情人所不具备的。朵拉在画家创作时,始终陪在身边,不仅指出毕加索画作的优缺点,还将毕加索作画的情景意义拍摄下来,为后人研究毕加索的创作历程提供了珍贵的可视资料。
毕加索一向有为自己的情人画像的习惯,对于朵拉.玛尔亦不例外。朵拉的肖像画充分展现出她兼具理性与知性的特质,大多以突出的形体和强烈的色彩见长。朵拉的这些肖像画如与玛丽.泰蕾丝的相比,则更显后者温和、软性的特色,而且会令人顿觉趣味十足,好似两位情敌在生活中没打败,又跑到画上来较劲,各施魅力,互不相让。
1937 Grande baigneuse au livre
1937 Guernica détails 1(格尔尼卡,349.3*776.6cm,画布,油彩,马德里索菲亚艺术中心博物馆藏)
这头公牛是画面中唯一无痛苦表情的活物,其二目被描画成透露着自满和威严神情的人眼,这令人不禁想起画家笔下用“邪恶与残忍”的公牛或牛头人身怪。关于它,毕加索曾这样解释:“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
这灯光一如太阳的光芒,它虽于黑暗中显得黯然,但居于上部靠中间位置的它仍然透露了画家对战争胜利与和平的期盼。
紧抱孩子尸体的母亲仰天悲号,颈项伸长,面部扭曲,双眼一横一竖,眼珠盹出眶外,其两只大手包围下的孩子则双目紧闭,毫无表情。一动一静,更衬托出母亲丧子的切肤之痛。
死不瞑目、四肢割离的士兵瞪视着死亡,其展开的残肢粗壮有力。他一手紧握断刀,似在发出反抗侵略者的无比仇视的高呼,并于支离破碎的肢体上展示着力量迸发的瞬间,这情景在观者眼中一遍一遍地回放。
1937 Guernica détails 2(格尔尼卡,349.3*776.6cm,画布,油彩,马德里索菲亚艺术中心博物馆藏)
引颈长啸的马以毕加索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这匹马象征的就是人们。”其极度扭曲的形态、圆睁欲裂的双眼及飞乍得鬓毛,充分展现了它面对死亡垂死挣扎的惊恐之态。
一张大脸及一支长臂伸出窗外,借着手中油灯的光照,她才明白眼前发生的一切,她的表情和她的头发、脖颈、胳膊一样向前延伸,朝向昂首嗥叫的马所在的中心。
以这样的姿势从高处坠落,其速度与结果可想而知。女人绝望的表情与上面着火的楼舍和下面冷硬的地面相呼应,增加了构图的冲击力。
这衣冠及整理的女人自着火的屋子跑出,她有力的双腿似乎要强于任何周围的东西。她已无处藏身。
1937 Guernica(格尔尼卡,349.3*776.6cm,画布,油彩,马德里索菲亚艺术中心博物馆藏)
本图几经修改定稿,毕加索胸中对法西斯侵略及战争的憎恨激荡澎湃,以至心情烦躁,总觉下笔不够充分,由此构图屡屡修改,比如即成之作中左端身体支离破碎的战术原为居中伏地一手指天,而原为刨地待毙的在定稿中却引颈悲嘶。由此,这一名作虽撼人心魄,却非灵感突发挥毫而成的即席之作。而是力求尽善尽美的精心之作。这也反映了毕加索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向往和平的精神。改图在色彩上纯以黑白对照并叠以浅青及淡灰,即使烈焰和灯光也惨淡黯然,整体渲染了一种暗无天日且被死亡攫住的恐怖绝望气氛。画面出现的母与子、牛与马、脸与四肢,均扭曲着,嗥号着、割离着,这一切均混在似版画笔触般的线条,极富表现力的几何构图间,烘托出战争的感觉,而非直接表现某战役的场面,这就是毕加索与以往描画战争的大师的不同之处。此画是毕加索“表现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1937 La suppliante
1937 Lee Miller
1937 Marie-Térèse Walter
1937 Marie-Thérèse Walter 2(玛丽.泰雷丝肖像,41*33cm,画布,油彩,私人收藏)
1937 Marie-Thérèse Walter
1937 Minotaure et sa femme
1937 Nusch Eluard
1937 Portrait de Dora Maar 2(朵拉.玛尔像,92*65cm,油画,画布,巴黎毕加索美术馆藏)
这一只绿色,一只蓝色的眼睛亮如夜空中的星星,传达出知性与活力,聪慧与热情。
脸上的色彩多样且明艳,脸型稍长,与毕加索笔下泰蕾丝的面部色彩单一,线条柔和形成对比。
尖利而色彩艳丽的手指显得灵动敏捷,而指甲的血红色也令人想起毕加索初见朵拉.玛尔时她以刀刺指而鲜血淋漓的情景。
人物衣服色彩对比强烈,线条劲健,突出掩于衣服下娇小玲珑的肉体,亦凸显人物干练的性格特点。
1937 Portrait de Dora Maar 3
1937 Portrait de Dora Maar
1937 Portrait de Marie-Thérèse 2
1937 Portrait de Marie-Thérèse
1937 Portrait de Paul Eluard au chat
1938 Artiste devant sa toile
1938 Fille avec un bateau
1938 Homme avec une sucette
1938 Homme portant un chapeau de paille
1938 L'homme au gant rouge
1938 Maya en tenue de marin
1938 Maya tenant une poupée(玛雅和水手娃娃,73*60cm,油画,画布,巴黎毕加索美术馆藏)
毕加索以画玛丽.泰蕾丝时的轻松自然的风格画出这幅画,然而在这个时期,画家身边已有新情人朵拉.玛尔。
1938 Nusch Eluard
1938 Portrait d'une jeune femme 2
1938 Tête d'homme barbu
1939 Buste de femme au chapeau rayé
1939 Chat saisissant un oiseau(猫和小鸟,81*100cm,画布,油彩,巴黎毕加索美术馆藏)
冷褐色的基调,白色线条勾勒出的轮廓,将猫撕扯啃噬小鸟的血腥场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1939 Femme assise au chapeau
1939 Femme au fauteuil rouge
1939 Jeune fille avec un voilier
1939 Jeune fille tourmentée
1939 Pêche la nuit à Antibes
1939 Tête de femme
1940 Buste de femme
1940 Café à Royan(鲁瓦扬的咖啡馆,45.7*38cm,画布,油彩,巴黎毕加索美术馆藏)
1941 Nature morte
1941 Portrait de Mademoiselle Aubrey
1942 L'aubade(裸女与音乐师,195*265cm,油画,画布,国立巴黎现代美术馆藏)
画面上,一个骨瘦如柴的裸体女人被绑在受刑架上,她的双臂被绑在颈后,无助而有不得不屈膝。她的脸上是抱受折磨的痛苦表情,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在她的对面,坐着另一个女人,却正在弹曼陀铃。两个女人,被置于同一画面空间,引起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解释与猜测。但画中受刑的女人,无疑会让人联想起纳粹铁蹄下遭受灾难的欧洲各国人人民。与画家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这幅画中也没有直接表现战争,但它却处处流露出了战争的残酷。
1943 Etude
1943 Grand nu couché
1943 Le rocking-chair
1943 Maya dans ses cheveux une poupée en tissu
1944 Bacchanal
1944 Buste de femme au chapeau bleu
1944 Femme se lavant le pied
1945 La casserole émaillée(水壶、蜡烛和锅,82*106cm,油画,画布,国立巴黎现代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