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中,立体和对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的,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素描的立体观念
可以用两种观念去认识对象:一种是用立体观念去观察和表现对象;一种是用平面观念去观察和表现对象。两种观念两种方法,两种不同的视觉反应。这里只谈立体观念。写生和临摹是不同的。写生不但要求在观察对象时,首先要在观念上确立对象的立体观,要立体的、空间的、透视地去认识对象,而且要在平面的纸上,把对象画成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
一个立体物具有结构上的体面关系,空间上的透视关系,形体上的重叠关系和造型上的具体性和独特性。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对象的形都是立体形、透视形、重叠形、特殊形。
(二)素描面的理解
立体物是通过无数的“面”表现出来的。没有面就没有体积。面是体积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1.初学者为什么要从方块、圆球模型画起?为树立面的观念,首先把任何一种立体物都要理解为不同形状的立方体或多面体。体积通过面表现出来,明暗变化实际上是反映面的变化。
徐悲鸿先生常说:要“宁方勿圆”。所谓方就是要用面的观念去观察去概括各种不同的圆的立体形,借以牢固树立“没有转折就没有面,没有面就没有体积”的观念。
2.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认为:一个圆球体的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在理论上不无正确。其实质是为了确立一种学说:“任何圆形体积既可以用大的面去概括,也可以用无限的小面去分解。”这种学说并非提倡去无休止地在分面上做不必要的劳动,而是为了加深对面的理解。
契斯卡柯夫和徐悲鸿先生的主张是一致的。一个立体形的面在素描实践中,不可 要求无限地分割下去,面的多少是由物体本身形体的特点 定的,是由艺术的表现手法的要求决定的。
3.王式廓先生在教学中,反复提出“不要把葫芦画成瓢”。这是指不但要把一个球形体画立起来,而且还要把体积画圆过去,不能画成半球体,画成高浮雕。这实际上是对球形体边缘上的“透视面”的理解问题。一个球形体在它的面逐渐转向后方去的时候,由于透视的原理,它的面越转向边缘,就变得越窄,面的数量也会随着多起来。
再者,由于我们是用两只眼睛看物体的边缘,因此看到的边缘的轮廓就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以上的不同位置的侧过去的面;不是一条线而是反映不同位置的两条线。在轮廓后面的衬托物——背景,也是两个不同位置的衬托物,而不是一个。这就是正常人在观察立体物时所看到的边缘部分的视觉特点。
不把葫芦画成瓢就需要处理好边缘面的透视变化,以符合于客观的视觉特点。边缘线除了画得不宜过实之外,还要画好狭小面在向后方的推移关系。在这方面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许多小面去过渡,也可以用虚的轮廓线处理等。
立体电影和立体摄影,就是利用人是用两只眼睛观察物体的视觉原理制作而成的。
4.面都是具体的,都有其不同的长、宽、高。面是准确表达结构形特征的重要手段。如果不从面的角度观察体积,就很难捕捉到对象的具体特征。没有面不但没有体积,而且也不会有由于面的不同所产生的特征。
5.复杂的立体形(如人像、人体)是由无数面所组成的“阶梯形”。它是多转折、多空间、多层次,一层套一层的立体形组合。
6. 绘画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虚实关系、强弱关系,主要来源于面与面不同的衔接方式、不同的衔接角度和不同的弧度转化。为什么会把一个复杂的人像画得圆糊糊的?画得到处都是一种感觉,画得平均而无重点?就是因为没有扑捉到各种不同的面的连接的特征方式。对方的、陡的、急的转折不敢强调,对大的面的转折不去强调,对圆的、缓的转折不去减弱,对小的面过多的强调等等,都是造成平均无节奏的原因。
希望上面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到素描的立体面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