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小景图》是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山小景图》描绘的是沿江的山水景观,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画面上部,江水粼粼,空阔旷远,风帆出没其间。画面下部,横列一排山峰,高低参次,连绵不断。山峰上丛林密布,宫观楼阁,半隐半现。此图采用了上留天,下不留地的构图方式,风格既继承北宋传统,又暗示南宋特色。
中 文 名 江山小景图
作 者 李唐
创作年代 宋代
画作类型 设色画
材 质 绢本
现收藏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 格 纵49.7厘米,横186.7厘米
画作内容
此图表现的是江岸边山水小景,画面右起是宽阔的水面,几只帆船鼓帆前行,江岸平缓地向后延伸,渐次高起,山石渐多,林木葱郁,小径幽幽隐现于山间,山坡平缓处有房舍屋宇隐现于林木间;左行山势愈加高峻峭拔,最终停留在画面边缘。高山之间,栈道依山而筑,山庄别墅,僧舍道观隐现于山腰间;山间飞流泉,下聚成潭,小舟泛于水上。画面右上是远山野渡,山水清旷,环境安详静谧,构成了一幅清幽自然的田园风景画卷。
此幅无名款,有乾隆皇帝御笔题签:“宋李唐江山小景神品”,引首有其书:“神韵天成豪发无憾”,钤“乾隆宸翰”、“古希天子”、“犹日孜孜”钤玺。画上又有乾隆丁丑、庚辰二题,拖尾有董其昌、程正揆跋。
此图收传印记有:其永宝用、商丘宋荦审定真迹、纬萧草堂画记等。
此图鉴藏玺印有:七玺全、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徽耄念之宝、笔华春雨、万有同春等。
创作背景
李唐是从北宋画院复入南宋画院的一名画家,兼有前后两种不同的风格。北宋的山水画在构图上是全景式,即上留天,下留地。而南宋山水画往往截取其中的一角,即上不留天,下不留地。而此图综合了北宋的全取和南宋的分割,采用了上留天,下不留地的构图方式,标志着山水画构图变化的经过。从时间上来说,这幅画创作于北宋向南宋过渡期间,属于李唐前期较后时期的一幅画作,是在他南渡杭州之前创作的。
艺术鉴赏
主题
此图是一幅山水画作,描绘的是雄壮瑰丽又雅秀清逸的山水风貌,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由衷赞颂,也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深依恋与怀念。
构图
该图以近景石峰丛林为主体,山峰的起伏变化、岩石的折落有致、楼观屋宇的有机穿插以及墨色的黑白变化使主体有一股雄沉壮拔之气。近处横卧的巨石和稍远石峰的峭立形成对比,延伸了空间。自山脚而起的石径沿山石逶迤而上,将卧石与石峰联系起来。山间小道、屋宇、行人,线索分明, 时隐时现,活跃了山林的气氛。远景的渔村、云山,布置深远,和近景遥相呼应。整个画面意境深辽开阔,气魄宏伟。
技法
《江山小景图》在技法上延续了李唐在宣和画院时期的青绿山水画风,但略有改变,此卷中山石以浓重劲健的细线勾勒,以小斧劈皴之,但小斧劈皴用的相当随意放松,简练概括,画家没有将山石的体积感与重量感放在表现的首位,而是注重画面的整体性与抒情性;此卷的树以轻松、快速的横笔写出,溪口水的画法也轻松自由得多,根据水势用简练的几笔勾勒而成,江水虽然还是以鱼鳞纹为之,但用笔灵活随意,毫无紧张感与拘谨感。 [6]
此图近景巨石与石峰的用笔方硬坚重,峰顶与岩石的设墨浓重,树木多用横笔点叶,偶有细笔夹叶,色调较浅。运墨大胆,多为浓厚墨色,如树干劲拔,有笔有墨,骨肉匀称,若隐若现于树叶的浓荫之中,增添了幽深之感。船、帆和船夫的用笔十分洗练,坚挺朴实。远景几抹淡墨,用笔超脱豪放,使云山淡隐,更具一种灵妙别致的风韵。
发布时间: 2019-08-01 16:46:25
发布时间: 2019-08-01 16:53:44
发布时间: 2019-08-01 17:00:09
发布时间: 2020-05-08 08:39:29
发布时间: 2019-08-01 16: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