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147.2x51.3

小图:↓
查看大图 查看相似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147.2x51.3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147.2x51.3


《听琴图》是传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松下抚琴赏曲的情景。画面正中一枝苍松,枝叶郁茂,凌霄花攀援而上,树旁翠竹数竿。松下抚琴入着道袍,轻拢慢捻,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画上仅用松竹石表示庭院环境,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构图凝练平衡。人物神态刻画细致传神,较好地体现出其心理状态。


中 文 名 听琴图 

作    者 赵佶 

创作年代 北宋 

画作级别 一级文物 

现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规    格 横147.2厘米,纵51.3厘米 

画作材质 设色画 

材    质 绢本


画作内容


画面中间,抚琴者黄冠缁衣作道士打扮,身旁立一木几香炉,只见他微低着头,双手拨弄着琴弦。背后一株松树,苍虬如龙,凌宵花攀附其上,红白二色花点缀其间,而树侧数竿青竹,青翠可爱。听琴者三人,其中两人朝服纱帽,左右对坐,凝神恭听。弹琴者左手边,一人纱帽红袍,一手持扇按膝,一手反支石墩,俯首侧坐,似沉醉于琴声之中;右手边,一人纱帽绿袍,两手相握于袖中,仰首微微前倾,似为琴声所动,翩思于天地之间;其后立一童子,似亦为琴声所吸引。在画前,还设有一玲珑山石,上有一古鼎,中插一束花枝。 

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估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 

幅上钤清“嘉庆御览之宝”等印8方。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听琴图》画中是以宋徽宗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为背景,因此是有迹可循的。这不是一般的人物肖像画,而是有真实的事件为依据。其中有许多有关政治、宫廷、宗教方面的内涵。从画中解读出发,并以《宋史·徽宗本纪》相印证,由此追踪《听琴图》的作年。其中最突出的记载,就是政和七年(1117年),恰恰也是《听琴图》的创作年代。这一年可以看作宋徽宗也是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的标志。

据史书记载:“二月辛未,改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篆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乙亥,幸上清宝篆宫,命林灵素讲道经。”“四月庚申,帝讽道策院上章,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这是徽宗崇信道教,历年活动的一个最高潮,就是“册已为教主道君皇帝”。而《听琴图》中,徽宗本人,穿的是一身道服,正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崇高身份自居。所以,《听琴图》所描绘的正是宋徽宗在政和七年四月册为“教主道君皇帝”以后,与朝中权臣接见,抚琴论道,暗通心曲的艺术场景。其作年正是在政和七年(1117),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双重崇尊身份的艺术记录和历史纪念。 [5] 


创作争议


《听琴图》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历来众说纷纭。一部分专家认为此画出自宋徽宗翰林画院的画师之手;一部分专家则认为,此画就是皇帝宋徽宗的亲笔画。

对于画中所画的人物也是众说纷纭,大部分人认为,画中弹琴的道人就是宋徽宗赵佶本人。因为赵佶十分信奉道教,曾经在皇宫附近兴建道观,请道土讲道,而道士们也乘此机会,上尊号称赵佶为“教主道君皇帝”,所以,宋徽宗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道士模样,在宫中弹琴欣赏,而且还让人画像,也不足为怪。


艺术鉴赏


主题


蔡京在画上的题诗:“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其中“灶下桐”出自《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善鼓琴,时闻灶下桐木燃烧的声音,知为制琴的绝佳木材,乃用余木制成一琴,因尾部有火烧痕迹,故名为“焦尾琴”。“无弦”来自陶渊明抚无弦琴的典故。蔡京题诗借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指出徽宗琴艺高超,另一方面亦暗示听琴者深谙琴音,非寻常俗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音乐比况政治源远流长。孔子以帝舜时韶乐尽善尽美、周武王时音乐尽美而未尽善来评判帝舜、武王朝政治状况的高下,而《史记》亦记载吴国公子季札通过一国仪式用乐来听辨该国的政治概况。在古代,琴被视为乐器之君,能匡正不正的行为。图中徽宗弹琴,自与身份相当。身为君主的徽宗弹琴,臣下专心聆听,君臣一片和谐,也意昧着帝王的道德之音被臣下接收而遵行。这就是《听琴图》的深刻政治意蕴了。 

形象


这幅《听琴图》的人物与配景都很简单,凌霄花缠绕于青松之上,依了陆游的诗意:“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旁有数竿小竹,左右摇曳,似有微风拂过,既有凌霄,再看画中人的装束,可能是初夏六月季节,未有酷暑,只有暖阳。松下一人黄冠缁衣,端坐拂琴,身边高几,香炉有袅袅青烟,似与琴音交绕,飘摇在松竹之间。弹琴人前面坐着的两位身着朝服,有小童听侍一旁的蓝衣人虽抄手正坐一副恭敬的模样,但抬起的眼神早随着琴声飞到缥缈处;三人相对的空处,摆有一块奇石,上置铜鼎,内植花卉,与三位主要人物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四角空间,像是另一位尊贵的客人。其余再无他物,却让人很强烈地感受到画中一种典雅富丽的氛围,虽是拂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

这样一种氛围的营造,如果强要分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刻画对象的外在特征,画中缁衣人神情雅俊,从面相看便不是一位凡人,画中器物虽不多,如高几、香炉,如每人所坐奇石上垫着的兽皮等,却都是平常人家少有之物。三人所坐奇石,是让百姓叫苦不迭的花石纲。宋徽宗玩石,蔡京当上宰相后第三年就在江浙一带为皇帝搜罗奇花异石,“纲”在当时指的是成批运送的货物,“花石纲”本意是运送奇花异石,每十艘为一纲,称“花石纲”,于是全国上下希望加官晋爵者似乎得到通天的长梯,费尽心机,只会寻石寻花,前后持续二十余年,各地都有进贡巨石、奇石、古树者,好不热闹,却也劳民伤财,危害不小,据说最贵的一块石头,光是运费就相当于一万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从这样一些细节将画中人物的雍容华贵暗示出来;二是画中色彩的运用十分成功,拂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不纷乱的变化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三是作画人的用笔非常匀整细腻,人物衣纹的线条富有弹性,而且纤细匀净的线条尤其能够传达一种与古琴相符的清爽、纤劲之感,几竿翠笔虽小,却都是用双钩画出,笔笔细劲严谨,可见画家在这幅作品上是颇下苦心,来营造这种和谐静谧的氛围。


构图


《听琴图》在琴音中更倾向于沉静。画中人物,别无旁杂,唯徽宗身边置一黑漆高几上陈金盘玉炉,飘出御香袅袅,徽宗身后,为一株高松,琴音悠扬,透于松际。为了在画中“逼”出琴声,人物的方位对置则极玄妙。为了这一“逼”,在徽宗正对处,画下部着一云叠状假山石,上置古鼎名花,意在封住画下部之“气口”,不让琴音散逸,而反逼回到松风之间。左右二人物,对坐但一侧一斜,并不板滞,但方位上稍不对应,故在左侧绿衣大臣旁加一侍童,却是与红衣者左右正对,如此人物不致呆板布势,更趋活泼自然,另外也是为了不让琴音斜漏,置小童于旁,如此方位四面端正,更“逼”出琴音随画中气局沿着松树直贯云天,也正是蔡京所题“松间疑有入松风”,其精妙如此。松后散写三五竿墨竹,也更添空间之幽深。这样表现琴音真是独一无二,也是煞费苦心。 

气韵

《听琴图》全幅的“气韵”是直贯向上,而徽宗的题款和押书,其特点也是顺乎画中气局,其位置恰到好处而绝不孤立于画中“气韵”之外。此图于右上标题,瘦金书三字“听琴图”,正好高于松树之头,若低于松树头,则“气”会下沉而不贯,若与松顶相平,又是平头,都与画中气机不合或破局,若太高也不妥,唯如此方妙。而押书“天下一人”,签于画之左下部,与标题上下相呼应,也不伤画之气局。所以皆精心而为,应须体会画家之用心,也更感受画中空间之美。 


名家点评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该图是以工笔设色绘成,人物衣着敷染繁复,丝衣如新,质感鲜明,略施重彩,杂以石绿等色提醒画面,人物线条转折方硬并伴有顿挫,合乎衣纹的走向,面部刻画细致入微,表情细腻,专注之态,各不相同。看得出,画家的一笔一画,每一个造型,都力求在画面中传达出古乐无声的、丰富的乐感。凝固不散的雅乐与此图同在,八百多年后,铮铮的琴声仿佛仍在叩响每一个观者的心弦。


历史传承


《听琴图》在《石渠宝笈·三编》、《西清札记》等中著录。  该图原属于清宫旧藏,20世纪30年代初的鉴定家怀疑北宋人物画家的写实能力,所以将《听琴图》定为赝品。1933年,为躲避侵华日军的劫掠,国民政府在文物南迁临行前,将此图作为明代绘画,打入另册,留在了当时的北平故宫。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您可能还对弹琴 弹琴国画 宋画人物画 赵佶 感兴趣.
也可查看更多赵佶作品

您可能在找这些

明 唐寅 听琴图 绢本 原作真迹大图下载

明 唐寅 听琴图 绢本 原作真迹大图下载

发布时间: 2020-04-09 13:23:22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147.2x51.3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147.2x51.3

发布时间: 2019-11-02 14:02:28

北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页22.6X24.5

北宋 赵佶 枇杷山鸟图页22.6X24.5

发布时间: 2019-10-31 08:44:47

北宋 赵佶 花鸟图册58x56

北宋 赵佶 花鸟图册58x56

发布时间: 2019-10-24 08:39:45

明-赵佶款 童戏图册页 绢本 高清欣赏

明-赵佶款 童戏图册页 绢本 高清欣赏

发布时间: 2020-08-05 20:07:06

上传作品 上传原创作品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147.2x51.3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147.2x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