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徐渭 黄甲图 纸本墨笔 114.6×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解读
《黄甲图》绘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右上有徐渭题说:“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本幅署款“天池”。钤“徐渭私印”等二印。
明徐渭《黄甲图》介绍
《黄甲图》,年代:明,作者:徐渭 纸本水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徐渭是明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戏剧家,善以草书之法入画,作品似草书飞动,淋漓恣纵,特别是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
在这幅画上,画家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此画画在生纸上,作画时在墨中加了胶水,这样可以避免水墨渗散,徐渭时喜用此法。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其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覆盖在上面的荷叶,用笔阔大,一气贯成,偃仰有致,在点画之外更具无尽的秋意。明徐渭《黄甲图》的寓意
画作《黄甲图》的右上有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有权威评论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那么,《黄甲图》果真是表达的这种意思吗?
有一本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徐渭书画集上的介绍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对画面艺术技法的介绍:“此图写荷叶两枝,阔大如伞,下有一只螃蟹。画家以大写意笔法泼染硕大荷叶,酣畅淋漓;螃蟹造型简洁概括,颇有意趣。整幅画面笔意相属,气脉连贯,一气呵成。”此外还有一个评论讲到这首诗时表示其具有“诗意幽默”。
除此,我在网上查了好多评论,基本上都是采用以上说法,其中有一篇名叫《徐渭的艺术特点》的论文,对于诗的含义和画面的意思稍有具体的解释,文字如下:徐渭借题诗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常以螃蟹来比拟那些压榨百姓、横行霸道的权贵和官吏,例如故宫博物馆藏有徐渭《黄甲图轴》,画了两柄如伞盖般的荷叶,下面画了一只肥大的螃蟹,上部题诗为:“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黄甲”两字语意双关,古代科举进士甲科及第者称“黄甲”,而“传胪”,也是指古代科举进士及第后。黄甲即指螃蟹,又借指科举及第者,讽刺这些人徒有外表风标,实则腹中无珠,空无才学,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总之,所在的评论中一致认为这幅《黄甲图》是讽刺“依靠关系”而“金榜题名”的那些“不学无术”之人,而“螃蟹”即是指这样的人。
明徐渭《黄甲图》被误读
当纵观全画和题诗之后,产生如下几点思考:第一,这个画面何以能够看出“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的意思来呢?第二,这首诗的意思也是讽刺这些“不学无术”之人的讽刺诗吗?第三,为什么所有的介绍都没有全部译出这首题画诗呢?
我分析了一下这首诗,发现以往的解读者对于诗中第二句的理解就已经有了问题。这句中的“珠有无”是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徐渭的艺术特点》的作者是把这个“珠”字理解为“有眼无珠”的“眼珠子”。但这样理解的话,文意肯定是不通的。如果是说“眼珠”的“珠”,那么“莫问年来”又指什么?岂不是说“别管他这一年来是不是眼中无珠”吗?而且第三句说“养就孤标人不识”怎么解释?如果主题是写那些中举之人,岂不是在说那些“有眼无珠”之人“养就”了“孤标”吗?这岂不是在赞美他们吗?所以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也太明显了。
明徐渭《黄甲图》真实寓意
问题出在哪里?笔者以为,就出在对于这个“珠”字的理解上。这个“珠”字非“珠”也,乃为“铢”也。“铢”是钱的单位,“珠”在这里也就是指“钱”的意思。如果这个字是“铢”字,就一切都通了。此诗应该是这样理解的:“有个东西真是心傲气豪得可以,纵然年来断了炊也不改变这脾气;我这孤傲的品格没有人能够赏识啊,如果我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那么你们就会知道,我可就是那可以做状元的材料啊!”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这只螃蟹是代表画者自己,可不是什么讽刺所谓那些不学无术之人的。众权威们的理解完全弄反了,这实在让我感到惊讶。
再看看画面,分明是一股倔犟之气,何来的讽刺意味呢?荷叶的空灵萧疏和螃蟹的劲健有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片荷叶和一只螃蟹苏世独立,仅用一秆荷茎连接起来,使荷叶和螃蟹之间有了联系。
再来仔细看看《黄甲图》题款中这个“珠”字,实际是“铢”字。草书的写法,“王”字上加一撇就是“金”字旁,由于徐渭写得随意,使“来”字末笔连接到“铢”字的起笔表达得不是很明显,但仔细观察这个“连带”还是有的,虽然外表看上去是“珠”字,如果细心辨认应该能够认出来。而诸多解读者粗心大意没看出来,也说明了他们对草书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误将“铢”字,认作了“珠”字,造成了理解上的误读。
且看徐渭的另一幅字,行草书《应制咏剑轴》,其中有“寸铁”的“铁”字与“铢”字的偏旁完全一样,可以证实《黄甲图》中的字就是“铢”字,而被人们误认为“珠”字了。这里要说明一点,认识草书的技巧往往是需要从上下文来理解字的含义的,如此,即使是作者写错了字,也不会影响对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同理,徐渭书法行草《应制咏剑轴》常见的对首句的翻译也是错的,应该是“欧冶良工”,而译者将其译为“欧治良工”了。
如此一幅徐渭的代表作,不知经过多少专家高人之手,竟然没有人看出其中蹊跷,甚至连字也认错,实在不应该。从这幅作品被误读说明了,一方面从事书画艺术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艺术界“集体误读”这样一幅名作,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另一方面,所谓“真善美”,首先就要有求“真”的精神,如此重要名家的代表作都辨析不清楚,如何能够对艺术有深刻的领会呢?而作为辞书的编纂,更是应该严肃认真,因为,哪怕一点点的差错,也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0-04-10 09:02:58
发布时间: 2020-04-10 15:20:30
发布时间: 2020-04-10 09:02:58
发布时间: 2020-04-10 15:22:55
发布时间: 2020-04-10 15: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