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红树图》是由明末清初画家蓝瑛于1658年创作的一幅绢本青绿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山石红树白云缭绕,老者持杖立于板桥之上。画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绿、石青多种颜料渲染,山脚用赭石相接,然后以石绿及花青染出石面的凹凸及向背关系。树的枝干用墨勾皴,树叶用朱砂、白粉点出,山腰的白云不用传统的留空或勾云之法,而用白粉和花青晕染,表现了白云的缭绕变幻。全图设色丽绚烂,对比强烈,具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此画为蓝瑛晚年青绿设色的代表作品,也是晚明山水画中变化突出的一幅上乘之作。
中 文 名 白云红树图
规 格 纵189.4 cm,横48cm
创作年代 清代
现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 质 绢本
作 者 蓝瑛
幅 式 立轴
画作类型 青绿设色画
画作内容
此画从构图大致可分远、中、近景:远景为高山矗立、悬崖峭壁。中景山冈连绵,参差不齐,其间杂木从生,树干或挺拔,或弯斜,枝叶呈五颜六色。近景为此画主要部分,山右两岸有板桥一座,有一位身着白袍的长者,手持拐杖,正在板桥上漫步。板桥左下方为山石、草木及几棵大树。
画上自题“白云红树”四大字,款署:“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戌清和,画于听鹤轩。西湖外民蓝瑛。”钤“蓝瑛之印”。 [2]
创作背景
晋唐与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为元、明、清时期提供了三种色彩绘画样式:晋唐样式、五代北宋样式、南宋样式。明代绘画就是以此三种绘画样式为依托而展开,蓝瑛《白云红树图》即为对“晋唐样式”的传承与发展。
该图作于顺治十五年(1658),蓝瑛时年74岁。
艺术鉴赏
色彩
蓝瑛的《白云红树图》突破了色彩的程式化,按照个人色彩感受以及绘画表现的需要进行赋色表现,以浓艳的石青、石绿、朱砂、赭色以及白粉略分浓淡进行点染,色彩夸张。设色异常的大胆、洒脱,脱离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大红、大绿的使用,虽为大俗色彩,但无大俗之体现,而且映衬着一种高雅、一种洒脱,可谓“大俗即大雅”。在山间白云的描绘上,没有采用传统的留白和勾勒的表现技法,而是以白粉进行点染,云气缭绕,不乏传统之动感。同时,蓝瑛较好地掌握了协调中求对比的色彩规律,以青绿为主要色调,几棵红色树木与此产生强烈的对比,用花青、草绿等较温和的颜色加以协调,而云气以及白色树木的渲染,则增加了画面的明亮之感,起到了点醒画面的效果,色彩对比中求协调,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与美感。
此画画法工细,色调明丽,在运用青绿、宋砂等矿物颜料方面独具特色。画中的山石用浓艳的石绿、石青敷染。树的枝干用墨勾皴,树叶用浓艳的朱砂、白粉、草绿及黄、青等色没骨点出,笔迹清晰。山腰间白云用花青和白粉晕染,既表现了白云、迷漫之感,又増强了画面的装饰趣味。
构图
综观《白云红树图》,作者以“S”形连续取势,韵律感十足。“S”形构图是绘画构图中最具有流动性的构图形式,物体以“S”的形状从前景向中景和后景延伸,使画面具有空间感与生动性,从而产生纵深的视觉感。此种构图也是中西方绘画中常用的一种构图形式。
重要展览
2017年9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白云红树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蓝瑛(1585—约1664),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所居榜额日“城曲茅堂”,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曾漫游南北,眼界开阔,因而不断丰富了创作内容。明未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他的影响。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师法宋元名家,当代前举沈周的画也热心师效。他的画风是从多方面变化出来的,对以后的明末清初绘画影响很大。
发布时间: 2020-06-08 16: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