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约1308—1385),元四家之一。字叔明,吴兴人,赵孟頫外孙。年轻时曾在黄鹤山(今余杭临平山)隐居三十年,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悠闲生活,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元末,曾做过“理间”官职,系清闲小官,因“遇乱”,归隐黄鹤山。元亡入明后,下山出仕,“洪武初,为泰安(山东)州知州”。不久因“胡惟庸谋叛案”被株连入狱,洪武十八年九月死于狱中,享年80余岁。
《具区林屋图》元 王蒙 绢本设色 纵68.7厘米 横4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具区林屋图设色山涧树林,木屋亭台与淙淙溪流,画面意境清幽宜人,高士隐身于此,其乐融融。
《春山读书图》元 王蒙 纸本墨笔 纵54.4厘米 横28.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蒙与黄公望、倪瓒等名家交往甚密,曾得到黄公望指点。王蒙远宗王摩诘(王维),对董源、巨然的山水用功尤深,能自出新意,并且以大自然为师,独具面貌,是元代末年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其山水布局,画得密,画得满,满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笔繁复而又富有层次和空间感。《春山读书图》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涩且多为解索皴的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青卞隐居图》元 王蒙 纸本水墨 纵140.6厘米 横4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青卞隐居图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即赵孟頫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看卞山”之卞山。此山一名弁山,高出云霄,山石莹然如玉,下有玲珑山,石皆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董其昌曾泊舟山下,叹曰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此图绘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气势雄伟秀拔,意境深邃,构图繁复。各种笔法和墨法互用,繁而不乱,又能展现出广阔空间,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是王蒙风格成熟的精心佳作,被董其昌称之为“天下第一”。
《秋山草堂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123.3厘米 横5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泛滥唐宋诸名家,而从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王蒙的画法,善变而多巧妙,喜画重山复岭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点苔。所写山林树木,苍郁茂密而具有浑远的空间感。《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自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兹的境界。
《夏山高隐图》元 王蒙 绢本设色 纵149厘米 横6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山高隐图以深远和高远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远景为一群峰涌动的险峻高山,一条细瀑从前川直挂而下,融入山下轻雾之中,并沿着画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处蜿蜒流淌。山溪在碎石间跌荡,似能听到悦耳的回响。两岸山石层叠,林木葱郁,屋宇掩映。近处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书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边、道上品茗、谈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画家以其最常用的解索皴画山石,笔法沉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互融,为其中年力作之一。
《葛稚川移居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139厘米 横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所作的内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隐居生活,这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他善于表现江南山川的湿润感,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滋的境界,在元四家中以繁密见长。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未署年款,但从风格来看似乎当属中期作品。此画以不同寻常的技法描绘画中的人物、树木和山石,用枯涩而精确,毫无锋芒毕露、草率或随意之处。
王蒙用墨先淡后浓,以淡墨勾石骨,继以焦墨皴檫,再淡墨渲染,使石中绝无余地,最后以焦墨破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他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
王蒙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 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王蒙得家学之渊源,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笔力雄劲,常以行书、草隶入画。他以纯熟的中锋用笔创繁密、卷曲、多变的“解索皴”和枯墨细笔的“牛毛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