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也是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宋末元初郑思肖《墨兰图》
◇此图以淡墨写幽兰一丛,萧散清逸,风韵自标。无水土杂木,简洁疏朗,高雅不群。画家于宋亡后作兰皆不写土,人问何故,答日:“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拳拳爱国之情,于此可见。
明代文彭《兰花图》
图中以水墨画兰花两丛,荆棘二枝。以渴笔淡写荆棘卷曲、兰叶舒畅之姿,并以水墨草点兰花偃仰、互相交织之状,节奏感强,和自题草书“月摇庭下珂,风递谷中香”融为一体。
明代周天球《兰花图》
此图作淡墨兰花一株,斜生土坡,用笔潇洒流畅,简洁明快。画风清幽典雅。构图居中,兰叶旁分,兰花均聚,不忌于板,淡墨写花叶、坡面,浓墨点写花蕊、杂草,清幽之气尽洒纸面。
明代李流芳《山水花卉图》之兰花
此图册共十三开,以水墨写生山水花鸟。《兰花》可以尽见李流芳俊逸豪纵、笔墨粗简的风格特点,而且还富有草书行笔之风味,用笔疾劲爽利,韵足意长,神似天成,为大写意花鸟画的佳作。
明末清初萧云从《三清图》
此图卷写竹、梅、兰三君子,故称“三清”。山石、土坡皆用淡墨晕染,枯笔略勾。竹、兰以水墨直写,浓淡相宜。梅花则以圆笔圈点,焦墨点出花萼,枝干曲折虬劲。三清气韵飞扬,构图高低自然,疏密得当,有朗朗清气布满乾坤之感。
清代陈珉《兰石图》
此画构图简洁,只几丛幽兰,一块卧石,但却意味隽永,清新雅致。墨笔勾画山石,略加皴点。兰叶飘逸秀美,风韵绝俗,用笔轻写重按,婉转圆润。淡墨点写花序,具空灵润泽之感。细草由碎笔点写。整幅画面意境幽远静美,诗画相得益彰。
兰花很早就得到文人的关注,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