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聚禽图》,宋代,赵佶,绢本设色,纵258.4厘米,横10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梅竹聚禽图》画的是郊区一景。在轻风徐来时,画家以生动写实,或是多转折、或是流畅的笔法,描绘出梅、竹、荆棘和坡石小草的自然型态,以及栖息其间的绿鸠、楔尾伯劳和鹌鹑,这属于静态的一面;但同时在写生之外,更运用匠心,安排各植物的枝干,弯曲成多道弧线,添加了律动的感觉。而不论静与动,又都在画面上凝结於一剎那间,呈现出一份寧静安详的气氛,是典型表现宋代绘画特色的作品之一。
若再仔细看看画幅的右边,会发现好像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首先是靠边的伯劳被裁切得不太自然;下方宋理宗的殿名印“缉熙殿宝”,在一般的情况下也不该会被裁切到;尤其更特别的是各鸟类都成双出现,却只有鵪鶉是一隻,并面朝外缘,像是在寻找著什么。由於有这些疑点,我们因而推断这幅画可能因為破损,或在重新裱装时右方被裁去了一小段,而成了今天的面目,以致鵪鶉一直在寻觅著牠失去的伴侣!
《梅竹聚禽图》的构图严谨,并且重视描绘物象的准确性,符合宋徽宗画院注重观察写生、讲究师承法度的标准,是一件能够代表“宣和体”的佳作。画面中央,画梅树一株,枝干弯曲而上,后方衬以翠竹棘条,有伯劳、绿鸠、鹌鹑等鸟禽栖身其间。整幅画的构图以S形屈曲的梅干来切割画面,并以成弧形交叉的竹棘增加动态感,布局虽繁密,但不零乱。画家成功将画面物象和布局理想化,创造出一种超乎时空,传达永恒的完美意象。画中的主要物象,均以双钩填彩的方式,生动的描绘出对象的色彩与体积感,给人一种平和,端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