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取材于西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图绘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的情景。画面没有任何背景,主要通过人物情态来表现出塞景象。画面塑造的人物也各具情态,王昭君神态自若,汉官员持重端肃,匈奴武士粗犷强悍。
由于传统文学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里表现这类内容的中国画也很多。特别是一些文学故事,被画家绘入画卷后,在为后人提供了生动形象画面的同时,更让人领略到古代画家丰富的想像力和高超技法的表现力。画家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卷就是—幅这样的作品。 关于此图的作者及时代,学界颇有争议。有人根据款字“镇阳宫素然画”,推测作者是位女道人。实际上镇阳为地名,即河北定县,也有人说是贵州某地。至于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金代,也有认为是北宋末南宋初,甚至认为是元明之际的摹本,因为此图因与金代画家张瑀《文姬归汉图》的构图、人物形象、绘画技法都十分相似,所以有人怀疑是临摹本。
宫素然,南宋时贵州镇远人,一说镇阳(今河北正定县)人,年具体不详。女道士,杰出的女画家。关于她的祖籍现存争议生卒,主要有三种看法观点:一是河北定州说,二是贵州镇远说,三是河北正定说。生活在南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时代。她以白描人物画见长,且长于生动描绘。作品罕有传世。现只有有传世名作人物长卷《明妃出塞图》,在画中寄托了她忧国忧民的情怀。该画于晚清年间流入日本。
宫素然为何要画这样一幅看上去很凄凉的画?是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愫?是宣扬民族团结还是不满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或是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悲愤和呐喊?宋之后历代画评家都有不少猜测。其实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宫素然的立意和构图,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着力刻画,全面展现了自己作为女性的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较深的文学修养,用实际成果证明了女性的才华,也奠定了自己作为古代第一位女画家的地位。
在《明妃出塞图》中,宫素然深怀幽情,挥毫于缣楮,纵情行笔,或疾或缓,且行且止。她以啸然砭骨的风雪为大背景,一方面生动地表达出昭君出塞的哀怨,另一方面又展示出昭君临寒无惧的心胸。你看看那些畏缩的男人们,哪个不是提防着寒风乱沙的肆虐,时刻做好躲避的准备。马啸西风,旌旗猎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而昭君却浑然不察。她不时凝眸回首,望尽天涯路,几多凄凉,几多慷慨……这种秉承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真是“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而且师出有门,不落窠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画家在背景的处理上可谓独到:不着一树一石,只用几处大笔触淡淡渲染,就给人景色荒凉、长路无边、黄土漫漫之感。寒风凛冽的表现更绝妙无比,是通过对四组人物、马匹情态的生动刻画体现的:前面开路的两匹马跨步低头艰难地前进着,一旁的小马看上去有些为弱不禁风;马背上的人一个扛旗,旗杆斜向身后,另一个侧身掩面。最后一人呈策马飞奔状。画中旗手、马夫、王昭君、侍女、汉使、胡使、马匹、马驹、猎狗、旌旗甚至人物的服饰装束、马鞍、马鞭、马鬃等形象实物都一一精细描,写实逼真;人物、马匹乃至那匹小马驹和猎狗的形态比例匀称并较为准确;人物的服饰,马匹配备的马鞍都绘制得非常细腻,衣物的面料花纹、马鞍的饰物都清晰可辨;从人物的面容五官、着装汉使胡使清楚可辨,马匹的鬃色也有不同,甚至连个别马匹的性别都有交代。
款署“镇阳宫素然画”,款上钤朱文大印“招抚使印”,图上钤有“笃斋审定”、“竹林书屋”、“棠村”、“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梁氏书画之印”、“归安陆学源笃斋收藏”、“学原长寿”、“伯鸾后人”、“壶公经眼”、“剑泉平生癖此”、“完颜景贤精鉴”、“景氏子孙宝之”、“学源过眼”、“冶溪渔隐”等鉴藏印记。卷末拖尾有陆勉、张汤、张宁题跋,它是一件经金代至清代收藏有绪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