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麓访碑图》册,清,黄易绘,纸本,设色,每开纵17.4厘米,横50.8厘米。
图名里的“岱”即指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岱麓访碑图》册共24开,以左文右图的形式描绘黄易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济宁到泰山访碑的种种情形。据作者本人题跋可知,其中一部分册页记录泰山的碑刻情况,如“岱顶”、“开元磨崖碑”、“石经谷”、“王母池”等,另一部分则是记录作者在往返途中所见的碑刻情况,如“大明湖”、“孟子庙”、“孔林”、“孔子庙”、“大汶口”等。除此之外,作者还在题跋中介绍了碑刻的具体状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资料。
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较为系统地加以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被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岱麓访碑图》册便是其中的一套作品。
纵观整套册页,作者采用了水墨与浅绛两种中国画表现技法,但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却是统一的。具体而言,他注重线条的断续与转折,多用粗笔短线描写碑刻所在地周围的景色,使得画面景致简明,意境幽僻清寂,有平淡天真的艺术趣味。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绵延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岱岳,又名岱宗,为我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中的东岳,为道教胜地。主峰在山东泰安市北,海拔1500多米,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玉皇顶、日观峰、南天门等名胜古迹。古人以东方为万物初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传说秦始皇曾封山上为他遮雨的松树为"五大夫",故泰山松被赋予人文色彩,驰名华夏。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泰山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帝王封禅、士庶瞻拜,在山上及周围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摩崖和碑刻。历代诗人及艺术家多以泰山为题,创作了大量宝贵的诗歌和书画等艺术作品。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共29年,始于公元713年,止于公元741年。<BR>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即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染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可能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