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扇页,清,王敬铭绘,纸本,设色,横46.7厘米,纵16.4厘米。
本幅款识:“康熙丁亥长夏畅春直庐为逸瓮老亲家仿倪黄小景设色。未岩王敬铭。”钤“敬铭之印”、“江东”印二方。“康熙丁亥”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者时年40岁。
按画家款识,这当是一幅仿倪瓒与黄公望绘画特点而作的设色小景山水。具体而言,画家运用了倪瓒一河两岸的构图法绘近景的屋、石和远景的山、树。而松动的笔触和较粗的线条则是仿照了黄公望的画法。所以,这幅结合两家特点的小景山水再配以赭石为主的设色,使其颇具古意,别有韵味。 王敬铭(1668—1721年),字丹思,一字丹史,号味闲、玉溪、吴疁等,嘉定(今属上海)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时进诗画称旨,入职畅春园。纂修武英殿,书成,议叙不就。五十二年(1713年)以进士第一及第,充五十四年(1715年)会试同考官。与王原祁同谱,山水即受其法,清腴闲远,书卷之气溢于楮墨。工小楷,为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有《未岩诗稿》。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