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仿倪黄山水图轴】<style>.lemma-word-new{border-bottom: 1px dashed #AD8959;color: inherit;}</style>
《仿倪黄山水图》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原祁绘,纸本,水墨,纵97厘米,横47.3厘米。
作者自题:“元四家皆宗董巨倪黄另为一格,丰神气韵平淡天真,腕弛则懈,力着则粘,全在心目之间,取气候神有用意不用意之妙。新秋乍凉,养疴休沐,偶然奥到,便作此图。然笔与心违未能肠合,所谓口所能言笔不随也。康熙癸未中秋麓台。祁题。”迎首钤 “御书画图留与人看”朱白文印,款下钤“王原祁印”白文印、“麓台”朱文印。本幅左下角钤“西庐后人”朱文印。右下角钤鉴藏印“虚斋鉴定”朱文印,“过云楼藏”、“曾为汝南蕉雨轩藏”白文印。
款识中的“癸未”为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王原祁时年62岁。
本幅标题中所谓“倪黄”系指元代画家倪瓒、黄公望。此图法倪瓒风格,构图简约。绘水塘之滨,秋林饮霜的幽寂景致。图中大片的留白,在山石、树木的衬托下,得“远岫与云谷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的意趣。图中的山石宗法黄公望的笔法,用笔沉着稳健,皴染兼长,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峦质地松软的特点。从此图中可见,王氏不仅对倪黄画法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己作品之中。本幅当为王原祁晚年仿倪黄的代表作之一。
黄山,秦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今名。相传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现位于安徽歙县、太平、修宁、黟县间,方圆250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山脉绵延三百余里,重峦叠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的美誉。此外,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于世。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因画艺,被召供奉内廷,深受皇室青睐,地位显赫,任书画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至户部侍郎,故称“王司农”。他擅画山水,其绘画艺术承绪家学,自幼得到祖父王时敏的刻意指导,一生倾注于笔墨施运的营求中,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与王时敏、王鉴、王翬合称“清初四王”。王原祁做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秉承家学,追摹古法,在不懈创作的同时,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四王”的绘画创作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力图集古人之大成,被确立为正统画派。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形成“娄东派”,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著有《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等。 董巨,即指五代画家董源、巨然,两人均善画江南景色,多作平远布局,笔墨圆润轻淡,境界滋润秀丽,共同创立了南方山水画派系。 朱文、白文同具印面的形式,有左右或交叉等几种排列形式,为东汉私印中所常见。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