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观潮图》卷,南宋,李嵩绘,绢本,设色,纵17.4厘米,横83厘米。
本幅无款印。引首及前后隔水有清乾隆题诗,后幅有张仁近、杨基题跋。收藏印有项子京、清内府、梁清标诸印。
少年时曾作过木工的画院画家李嵩是善画建筑的高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李嵩所绘《月夜看潮图》页是对南宋官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的忠实写真,而此卷则带有缘物抒情的感情色彩,展现了李嵩的其另一种建筑画风。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为浙江钱塘江的大潮汐期。自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观潮成为临安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其时海水沿喇叭形的钱塘江口逆江而上,如“玉域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此幅画面除表现滔滔的江水,即写“大内临江起飞阁”的都城临安。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以其擅长的细腻精微的表现手法再现皇家殿宇的巍峨辉煌、临安城池的雄伟整饬、“岁岁观潮乐”的繁华热烈,而只以简括的笔法写出成片的半露瓦顶于薄雾树影之中朦胧隐现,茂林中三面围墙的宽大空场或许即南宋的宫室所在,意境颇显空寂。作者活动的年代,正值南宋时局动荡,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而小朝廷又沉湎于“钱塘江上开皇畿”,“贪看秋潮忘黍离”的耽乐奢靡。身为画院待诏得以侍于君侧的李嵩忠君忧国而又无力回天的孤寂心境在画面中似有曲折流露。 李嵩(1166-1243年),南宋画家,钱塘人。少为木工,后为画院待诏李从训养子,随其习画。历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擅长人物、佛像,尤长界画。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br> 即项元汴(1524—1590年),明嘉兴(今浙江省嘉兴)人,字子京,号墨林山人,别号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收藏家、画家。富藏书画等古名物,在明代私家收藏中堪称巨擘。精鉴赏。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BR> 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国清代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善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五代时西蜀、南唐在宫廷中设立的绘画机构,全称“翰林图画院”,北宋、南宋延置此机构,容纳画家进行创作。 皇宫之内。 城池的产生是伴随着战争的历史而修建的。由城垣、城门、角楼、箭楼、甕城、马面(即墩台)、护城河等构成。早期多为土城,也有少数的石头城。元代以前土城为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池的建造也有所改进,特别是京师外围的城墙和城楼开始采用砖石结构。明清紫禁城的城池体系进一步完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