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张瑀 文姬归汉图卷 绢本29x129
《文姬归汉图》是金代画家张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吉林博物馆。
全卷共画十二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官员护送,并有猎犬、小驹、鹰相随。画面上风沙漫天、人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神情逼真,塞北风光尽现纸上。
中文名 文姬归汉图
画作类型 设色画
创作年代 金代
材 质 绢本
规 格 纵29cm,横129cm
现收藏地 吉林博物馆
作 者 张瑀
画作内容:
此图所绘是文姬归汉途中的情景。前端一汉人骑老马引路,肩扛圆月旗,躬背缩首,迎风沙而行,侧后方有一马驹紧紧相随。稍后数步便是画卷中心人物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 脚蹬皮靴,骑在马上,手扶鞍桥,双目凝视前方。文姬身后,是骑在马上护送的马夫和侍从, 前面汉胡两官员并骑,左侧汉朝官员,头戴帻巾,左手持一把用毛皮镶边的团扇遮面, 以避风沙。右侧胡人官员,头戴皮帽。身穿紧袖长袍,腰系佩饰, 面现愁容,正在勒马, 马亦踢蹄踟蹰。其后有侍从五骑相随, 有的怀抱包裹,有的身背行囊,有的手架猎鹰,有的马上驮着毡毯。画面最后,是一头戴皮帽、身潸窄袖长袍、腰携箭饩、右手架鹰、左手执缰,骑于马上的武士,正驱马追赶行进的队伍,马旁还紧跟一猎犬。
画左上方署款“祗应司张瑀画”。卷上有清高宗乾隆亲笔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下注“内府鉴定”四字,钤“神品”、“乾隆宸翰”两印。乾隆帝赏画之余,意犹未尽,还在卷上题诗记之。诗末押“比德”、“朗润”两个小方印。前端有明万历“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一印,还有乾隆、嘉庆、宣统诸鉴藏印。
画作赏析:
技法
《文姬归汉图》整幅取势,略去背景,用飞扬的线条极有韵致地画出风沙弥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队迎风行进的人马。画面气势开合起伏,高低错落,以实景和虚景相构和的方式展现主题。人马是直观的、实在的,风沙是联想的、虚幻的。通过实在之物的品味,展开广大的联想空间,是中国画构图的奥妙所在。画面的动感很强,细看的地方很多,人物的衣着、动态、表情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重点突出归汉的行旅场面,不如配景,人疏密错落,互相呼应,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 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
构图
画卷在构图上,也是颇具匠心的。卷首一组人马,配以旗杆,形成箭头式的楔子,既起到了开篇作用,又指向画外遥远曲折的前途,发人联想。中间两组人物众多,高低错落、正侧露藏、变幻有致,最后一组紧接中间两组而势在前趋,使人看到收尾处觉得队伍已尽,这是迎合观者希望一行人赶紧离开如此艰难环境的心理的。画面分成四组,既有人物的集中场面,又有疏散的间歇,每组之间的间歇,恰如一个“休止符”,使画面更富“节律”的魅力。四组人物的配合是疏而不散,密而不塞,呼应得当,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就连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小马驹和猎犬,也在这里起到活跃画面、增强行进气氛的演染烘托作用。
创作背景:
宋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南宋偏安杭州。中原父老,常南望王师,有泪如顺;江南志士,亦有志恢复,慷慨悲歌。这一强烈的民族情绪,反映在绘画创作中,使得南宋和金朝的汉族画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姬归汉”的母题。当时的民心所向让作者创作了《文姬归汉图》。
作者简介:
张瑀,金代人,生平不详,传世书画有《文姬归汉图》藏于吉林省博物馆,旧题为南宋人作,后在画上发现署款“祗应司张瑀画”六字, 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所设,所以张瑀应为金代画院画家。
文姬归汉图背景故事:
蔡琰(约公元177年-?年),字文姬,东汉陈留(今河南开封县境)人。她是著名经学家蔡邕(公元132年-192年)的女儿,学识渊博,会写文章,精通音律。逢汉末董卓(公元?年-192年)之乱,她在娘家被乱兵抢走,“戎狄逼我兮为室家”,嫁给第二位丈夫──南匈奴的单于左贤王。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胡人宠我兮有二子”,她为单于生了两个“胡儿”。胡汉战争终于结束了,汉朝和匈奴两国之间又进入了和平时期。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在她三十一岁(公元208年)那年,曹操派使者以黄金玉璧将她赎回汉地。归汉后,她又改嫁给第三位丈夫屯田都尉董祀。又过八年,南匈奴单于带两个儿子来到汉地,文姬“母子重逢,欢欣团聚”,历经沧桑的她还只有三十九岁。文姬有《悲愤诗》一首,又传《胡笳十八拍》也是她所作。 《文姬归汉图》分别用六幅画描绘了蔡文姬从被掳掠离汉去匈奴,又从匈奴赎其归汉,及其后母子团聚的这段戏剧般的历史故事。
您可能还对文姬归汉图 张瑀 蔡文姬 感兴趣. 也可查看更多更多宋代画家作品发布时间: 2020-08-11 16:53:11
发布时间: 2022-11-01 07:31:40
发布时间: 2019-07-20 15:26:46
发布时间: 2019-07-20 15: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