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竹图》为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中文名 兰竹图
作 者 郑燮
创作年代 清代
现收藏地 扬州博物馆
画作类别 纸本水墨画
名画赏析
画卷中有蒋士铨的题跋:“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在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从这一题跋中可知,这幅画取法于郑所南、陈白阳和石涛,但却是“取其意之法而成为自成一体”。
《兰竹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兰竹图》的布局十分严谨,画面石、兰、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和谐。以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
壁岩以放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以见平整,峰峻以显倔巍,用笔用墨用水,都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元气凝结的峭岩体势。浓墨劈兰撇竹,兰叶竹叶偃仰多姿,互为穿插呼应,气韵俨然,疏枝劲叶,极为醒目。从画中可以看出,作者画石、兰、竹确实取法于古人,所以有郑所南的峭拔,有陈白阳的潇洒,又有石涛的沉雄秀发,但却没有全部接承,而是“十分学七要抛三”,所以形成了自己苍劲挺拔、磊落脱俗的独特风格,给人一种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趣味。作者把中国的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巧妙地融为一体,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秀劲绝伦,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神形兼备的效果。
画家小传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在市场上,其画价一直高过他人。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历时12年,在职期间,勤政於民,因得罪豪绅而罢官。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具有狂草的意趣,他初学黄庭坚,融入兰竹笔意,揉合草、隶、篆等书体,自由挥毫,章法别致,人称“板桥体”。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以诗、书、画的才华被世人称为“三绝”,而绘画又是“三绝”中最为突出的。他一生的画题只有兰竹菊石几种,而又以兰竹为最。经过他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使他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曾说:“三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学习传统而又反对泥古,师从自然,这也正是他的作品中透有灵气的根本。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切合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了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
郑板桥认为“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应“慰天下之劳人”。在创作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他画竹不拘泥于成局之法,而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为“手中之竹”。其画兰,用焦墨挥毫,以草书的中竖长撇法为之,脱尽时习,“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他的兰竹画是寄托思想情绪和抒发胸臆的途径,是他身处逆境中所持坚韧性格的写照。清诗人蒋士铨有诗赞郑板桥的画:“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诗书画皆精,他的画学徐渭、八大山人等,尤其擅长水墨写意,兰、竹、石为其代表作。郑板桥作画强调的是“入世”精神,他认为“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绘画给人以审美愉悦,应“慰天下之劳人。”在创作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他画竹不拘泥於成局之法,要会心深神,写出竹子的君子豪气,不为俗屈的凌云之志,为竹传神,为竹写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後变为“手中之竹”,竹成为寄托感情的化身。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键的兰竹为著称,尤精墨竹。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其作品无一雷同,莫不赋予它们性格和生命。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艺术价值
郑燮的代表作品之一;
清花鸟画中的精品;
绘画与书法相结合的典范。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发布时间: 2020-11-11 19:59:23
发布时间: 2022-09-30 10:01:40
发布时间: 2020-04-13 08:51:18
发布时间: 2022-09-30 16:01:58
发布时间: 2022-09-30 15: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