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思辩》油画,160*80cm。
这幅画是在本科二年级的课堂上完成的,三周的时间里我和学生们交流了许多。虽然我面对着是低年级学生不时地眨巴着茫然的眼睛。但我似乎迫不及待地要把我自己的体会“倾囊而出”,他们好奇的目光越发激发出我的这种说不清是职责还是道义的冲动。我强调的核心问题是感受力和画画的创造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就是如何对待课堂作业的问题。我反对把课堂作业称之为习作。因为这会钝化学生的感受力和创造性思维。因为习作一词的出现和利用是在征对一些大型的创作而进行的素材性收集和研究,例如达芬奇和来开朗基罗等古典大师的一些素描就属于这样的情形。而我们今天要画所面对的模特是为何而习作呢?如果总是处于一种练习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的精神准备就难以做到敏锐与专注和强烈的感受思维。这如同军事实战和演习一样,对于军人的精神刺激是有差异的。再看传统概念中的习作,是有极强的创作征对性,因而会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在里面,而今天我们缺少这一目标性的引导,因此习作的目标只能降格为对自然的描摹,殊不知这是对艺术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慢性扼杀”。所以我强调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课堂作业不能看作是“习作”,一幅成熟的作品不能有习作感,我们只要动手去画就应该是按创作来对待。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创作状态呢?
当我们面对模特时首先需要和模特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捕促模特的神情及心理信息,只有这样造型才会产生意味,而这种意味就是我们要画作品的内容。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形象感兴趣或觉得有意思,一定是由于对象的形态中有某些“信息在吸引着你”。而只有交流才能解读对象的“信息密码”,才能感受形象的表情意味,才能使绘画中的造型具有生命感,而这种“生命感”并不是客观对象的自然生命特质。实际上是我们感受对象受到刺激后的主动性反应,这种主动性反应又是具有人性与社会理解和文化思考的结果,从而注定了绘画艺术的人文特征区别于自然生命的属性。这是艺术与自然的根本区别。但是其生命形态有极强的重叠性和类似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画家会混淆艺术生命和自然生命的界限。历史上的“自然主义”和“学院派”都是以自然生命掩盖了艺术生命的例证。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写实绘画依然是一个最大的障碍。当以镜头取代了眼睛的时候,自然也就阻隔了心灵。如今在大家都趋于利用照像机的方便而逐渐退化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本质时,一般意义上的写生作品也无力回天艺术的圣洁。
人眼相对于照像机并不在于功能上有多少优势是适合于艺术的品质,而重要的是我们的眼睛一定要有心灵的指导,才会产生艺术的魅力。“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关键作用是受浸透着情感的心灵启迪,“歪曲”了视觉的“客观性”,而艺术恰恰需要这种“歪曲”,因此这便是我强调的第二个问题,即——感受力。
感受力是什么?感受力就是心灵的“解密”能力,而这种的“解密”能力是需要生命与生存体验的磨砺,需要知识的泛养最终汇集为素质性的灵性参悟。具体到实际状态,我尝试以自己的思考启发学生们的认识。
正值仲夏。我们面前的模特是一位来自湖南和班上学生年龄相仿的小伙子。是属于独闯江湖的一类,显然他不甘沦为建筑工地上的小工,青年人特有的希翼使他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来美院作模特只是权且为之,他们更希望在电影厂的大门外能够徘徊到自己的梦里。
在他的窘态中我读到了强烈不逊,在炎热的夏季,男子肖像模特露个光膀子本也是很自然的事,可这位小伙子把这一要求和他本来就是穿着短裤的装束一并“打包”申明为“半裸的模特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合理性。
我习惯于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画,以达到“现身说法”之功效。
但是在这一次课上,我向同学们说到:“你们是所有看过我作画的学生们中最幸运的”。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你们看到过了我的失败,然后又看到了我是怎样又从失败中挣扎的。
情况是这样的,刚开始我只是根据画幅的正常构图画下了模特的全身坐像,但我觉得的有些不够,是什么不够呢?是小伙子那咄咄之势没有出来,当时我犹豫不定,撤掉重新再画觉得稿子画的挺完整有些可惜,就此接着画下去又觉得……犹豫到第二天的上午,我开始画脸的颜色,但刹那间我毅然决定还是重新开始一张。
在这一思想搏斗过程中我体会到:人都有试图原谅自己不足的弱点,但是必须要有理想的意志来超越苟且之自我。
我不能容忍修修改改式的作画状态,一定要力求达到一意而贯之,每一笔、每一步都要做到“心满意足”,其“心满”是指对模特的心理感受要积蓄盈满,那么“意足”则是对画面上的表达意境丰足。
面对模特,要画什么设想未来作品完成的效果,是立意阶段,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我常常听到有人说要在画面中找和碰,我是这样理解的,与其说是在画面中找,道不如说是在心灵里找。画画虽然存在偶然性的“碰”,但认为是“碰”出来的,实际上是由你的心灵的确认所保留下来的,如果不是这样,碰出来再好的瞬间存在都有可能被覆盖掉。
重新换了一张干净的画布,那么这次要怎样面对画布,怎样面对模特呢?征对前边失败的原因:是中庸、缺乏冲击力。实际上是没有找到人物的兴奋点,也就是“没有戏”,只是把眼前的人物形象画了出来。要知道这对于今天的艺术来说是多么的乏味。因此我重新振作精神,专注地感受对象。突然我意识到他在这一环境中的孤立被逼射出一种憾人气质,他的眼神向他身侧的一位学生一瞟,使我“命中注定”般地落下了第一笔,为了表达咄咄逼人的气势,画面上的比例要比真实的夸大了许多,形象放大了要靠什么来充实,物象层面上的形体塑造这时根本无法对应我心理上的感受。空洞如广告画式的当代艺术流行的干净法更是我所厌恶的,但是平面感是必须的,否则只是一个传统写实样式的放大化,便会显得天聊而发愣。这时我平时所讲究的那种笔触与表情的意趣得到了自由的伸张,我读到了更多的细节信息可以明显地表达,从而强化了我的造型意识。
在要画什么的问题上,我明确地指向了客观物象之下的涌动着的生命特征,进而升华为精神的符号。“夏日的思辨”是我读到模特身上反复被蚊虫叮咬的伤痕,感到模特身处困境的思辨,还有我画这幅画所进行的系列思考,所闪现在我脑海里的一个词语。模特的背景是惨白的墙体,我想到人在困境或灾难性刺激时脑海里一片空白。因此我用纯钛白对背景做了极简的处理。这时我体会到如果按照色彩规律的关系,这背景白墙应该是有冷的倾向,可是我觉得这白背景中加入哪怕一点别的色彩都会减弱它的力度,由此看来,艺术中的规律在特定的境态中是可能允许失效的,在这幅画中传统概念中的人物塑造和背景关系顷刻间变成了语境的累赘。我减弱了写实性油画的明暗对比效果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客观光影现象对人物形象感的干扰,这一原理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尔拜因具有卓越的表现才能,和我的中国的传统绘画更具有纯粹的平面审美观念在我的意识中建立起一种人类绘画共性特征的亲近感,并且又暗合了当代图式的心理需求。同时我又以色彩的冷暖关系,隐晦地表达出形象应有的体感。这时的体感就没有物象层面上的生硬性,而柔化为生命特征的有机性的视觉冲击。另外在语言表现上我依据人物心理及动态表情发挥油画材料和工具的特点,捕捉了潜在的意象或者抽象信息,追求写实性油画的表现品质。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的“思辨”形成了我基于这幅作品的当代追问。
发布时间: 2016-12-26 16:44:57
发布时间: 2016-12-26 16:06:59
发布时间: 2016-12-26 15:15:09
发布时间: 2016-12-26 14:22:13
发布时间: 2016-12-26 1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