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最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具有史诗般的特性,作品多描绘一些具有认知或教育意义的画面和场景,内容多样、题材广泛,因此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之外,人物画还具有其他画科难以比拟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学文献价值。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17.2厘米横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罗汉图又题《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补衲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41.9厘米横5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暗门刘”。此画风格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依据描写对象的不同特点,略施水墨晕染,设色淡雅,画一老僧坐禅榻上,手拿针线,亲自补衲。旁边的青年僧人则专注地注视老僧,目光中充满了对其师的崇敬。
《瑶台步月图》宋 刘宗古
瑶台步月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题刘宗古作。《画继》(卷七)云:“刘宗古,京师人。宣和间(1119—1125),以待诏官至成忠郎。乱离后,归江左。朝廷方寻访车辂式,而宗古进本称旨,除提举车辂院。其画人物,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但笔墨纤弱耳”。
《槐荫消夏图》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今存者有《勘书图》(即《挑耳图》),与此图作风不同,故以它为北宋画院中人所作为是。
《二祖调心图》宋 石恪 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横129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
《纺车图》宋王居正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人物画有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仕女画等。内容囊括古代帝王、功臣、圣贤或文人的面貌,古人信奉的佛、菩萨、神仙等释道人物,以及表现宫廷唯美趣味的仕女画和戏曲中的人物故事等。有描写那些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神话传说,也有描写现实生活百态的风俗画、历史事件的场景画,这些作品有的具有浓厚的政教色彩,有的是各地风俗、人文雅趣的体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风俗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