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书画里以端午为主题的经典作品赏析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我国古籍对各地的端午节俗亦多有记载,如东汉应劭《风俗通》:“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菖蒲一节九寸者,泛酒以避瘟气。”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元•吴廷晖绘《龙舟夺标》

元•吴廷晖绘《龙舟夺标》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每年端午节,楚地纷纷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以纪念屈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端午节俗活动。

  

郑重《龙舟竞渡图》

郑重《龙舟竞渡图》

  《龙舟竞渡图》描绘端午时节南方湖区景象。此图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明•陆治绘《端阳即景图》

明•陆治绘《端阳即景图》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诗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词人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有“榴花依旧照眼”句,元代诗人袁桷《客中端午简善之》有“海城红忆石榴新”之咏。蜀葵多为红色,原产于我国四川,因它于端午节前后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叶,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痈肿疮疡。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由此可见,萱草、石榴、蜀葵,均为端午节的标志性花草。

  此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亲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清•余樨绘《端阳景图》

  清•余樨绘《端阳景图》

  清代画家余樨所绘的《端阳景图》,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竞相绽放,各种植物蓬勃生长,青蛙、蟾蜍和豆娘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图既然以“端阳景图”为名,画中的动植物自然与端午风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端午节这天,人们多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并饮菖蒲酒,以驱邪避毒。

  端午与蟾蜍渊源颇深。清代《吴越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可见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流行于古代民间,连皇家也不例外。据说蟾酥可用来解毒,治疮瘤疙瘩。现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有人却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于妇女发髻上。其源一说来自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民间采集艾草扎成人形挂在大门或房门上,认为可辟毒气)的别样形式。根据《清嘉录》引《唐宋遗纪》的记载,江淮一带的妇女在端午节这天要在发髻插上豆娘头饰,以起到驱邪辟疫之作用。

  

<a href=../tags/huangshe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慎</a>笔下的钟馗

黄慎笔下的钟馗

  清代画家黄慎曾画过一幅《端午钟馗图》,画中我们可看到钟馗与孩子嬉戏,而且从钟馗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可以看到放置的菖蒲和艾叶。

<a href=../huajia/zhongguo/jindai/qibaish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齐白石</a>作品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喜欢画粽子、盐蛋。1954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浓淡赭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的绳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满了变化。为了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朱磦色的蛋黄使满幅生辉。

  在我国传世的古代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为数不少。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