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1955年),名质,字朴存,号予向、虹叟、虹若、虹庐、大干、黄山山中人,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喜绘画及篆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三十三年后定居上海。曾执教于新华艺专、昌明艺专、上海美专,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民国26年(1937年),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专之聘,移居北平,担任教授。抗战爆发,北平沦陷,遂杜门谢客,埋头创作和著述。37年应杭州国立艺专之聘,任国画教授,定居杭州栖霞岭。解放后历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前身为国立艺专)国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 (后改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宾虹是现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家,50岁之前,致力于学习传统画法。50—70岁,深入名山大川,纵游大江南北,游山写景,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70岁以后,形成独特风格。
黄宾虹在山水画创作上,最大的成就是用墨,有“黑、密、厚、重”的显著特色。画山水之余,也画花鸟,别具风味,可谓“简、淡、拙、健”,三笔五笔不假雕琢,纯任自然。人谓其山水为“密体”,花鸟为“疏体”。黄宾虹在书画实践同时,注重教学和画论、画史的研究,以其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渊博的学识,形成独特的艺术观和教学方法。其作品遍布全世界,英、美、瑞典、日本等国博物馆、美术馆均有收藏。其述著宏丰,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20巨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 《中国画学史大纲》、《古画微》、《虹庐画谈》、《画法要指》、《宾虹草堂藏印》、《宾虹诗抄》等。另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雨过去犹湿》
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黄宾虹画雨景堪称高手。他画雨景,既有雨中之景,又有雨后之景,亦有雨后初晴之阴山,更有深山夜色之雨景。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江行图》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