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卷,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巔”。卷后有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又乾隆诗题。钤“明昌”、“御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御鑒”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石渠宝笈·初编》、《石渠随笔》著录。 顾恺之(公元四世纪),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自云:“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语“这个”,即指眼珠)之中。”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书行世。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曹植(192—232年),三国时魏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诗歌多为五言,前期有少数作品表现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后期诸诗,则反映所受压迫的苦闷心情;部分诗篇渗杂着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br> 赋名。三国,魏,曹植作。序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文选錄入情类,宋尤袤《李注文选》刻本(清胡克家重刊)引李善注称植求甄逸女不遂,甄女后归曹丕。植黄初中入朝,甄后已为郭后谗死,文帝(丕)以甄之遗物玉镂金带枕示植,植见之感伤泣下,在归途中,息洛水上,思甄后而作感甄赋。后明帝(曹叡)改名为《洛神赋》。但文选袁氏本及茶陵本皆无此注,且甄后三岁丧父,后袁绍纳为中子熙妻,曹操破冀,丕取为妻,与注言不合。故后多不信此说。<br> 又:<br> “洛神赋”原文本是三国·魏诗人曹植名篇,此指东晋王献之所书楷书《洛神赋》,现存仅见小字《玉版十三行》刻帖。王献之爱书曹植“洛神赋”,写有数本,此本原迹流传至唐代,为柳公权所得,其首尾均遗失,只存中段十三行,故称之为《十三行帖》。至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此帖被勾摹刻入绿玉版,故又有《玉版十三行》之名。此书反映了王献之真书潇洒飘逸的风韵。<br>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br> 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蜀郡人。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奎章阁侍书学士,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参与纂修《经世大典》,博学多才,诗词文赋均负盛名。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书被评为当代第一。《辍耕录》云:“文宗奎章阁作二玺:一曰天历之宝,一曰奎章阁宝,命集篆文。”朝廷典册、公卿大臣之碑版多出其手。卒谥文靖。 <br><br>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洪武时中举文学不就。永乐时以能书与滕用亨、陈登选入翰林,为皇帝朱棣激赏,赞为“我朝王羲之”,每日侍从御前。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颁赐属国的金版玉册等,必命沈度执笔。遂由翰林典籍擢检讨,历修撰,选侍讲学士。沈度书法光洁明丽,婉转端秀,点划圆润平和,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最高成就。其弟沈粲亦以善书而闻名朝野,兄弟并称“二沈”。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 《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BR>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八卷,清代阮元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朝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傅。工诗文,精鉴赏,学通百家,曾奉乾隆皇帝敕命与王杰、董诰、金士松等人续编内府所藏书画。在编纂《石渠宝笈》时,将所见书画的题跋、真赝之别随笔记下,著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