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庵像》轴,清康熙,廖大受绘,纸本,设色,纵115厘米,横26厘米。
图绘一老者手持竹杖站立,无衬景。画面右侧款署:“甲辰五月中浣于富春堂。闽弟廖大受。”下钤“大受”、“君可”2印。本幅上部有笪重光题1则,画面下部为张孝思、查士标题2则。款中所署“甲辰”当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
此件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曾鲸的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一幅纵向的画面中,画家只将人物安排在画面偏下部,不加任何衬景和道具,与曾鲸的《赵士锷像》、《李醉鸥像》、《张卿子像》等作品采用的形式相同。本作品的小字楷书题款与曾氏的作品也有相似之处。人物面部是画家表现的重点,全以曾氏画法为根本,刻画细致入微,极为传神。所以,此幅作品具有“波臣派”肖像画的代表性特征。
从形象上分析,图中的人物雪庵此时已是花甲老人。有关他的情况画面上并未记录更多的信息,雪庵当为此人字号。据查,活动于明末清初号雪庵者有徐南复、陈粲、乐纯等人。在他们当中,徐南复、陈粲的活动年代似乎略早,皆为吴人,存在廖氏为其画像的可能。乐纯为福建人,与廖同乡,通过画中题诗可知所画人物为一学者,所以,此形象为乐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姑录于此,以备后察。 廖大绶(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末清初,字君可,福建人,客居于江苏宜兴。工写真,受业于曾鲸,评者谓为“曾波臣后当推为第一”。传世作品极少,目前所见仅有《雪庵像》轴一件。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傅光,亦署逸光,号逸叟。江苏丹徒人,一作江苏句容人。清代书画家、鉴赏家。工诗文,尤以书画名重一时。书法师苏轼、米芾、董其昌,兼摹各家名帖。其书笔意遒劲,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齐名,合称四大家。山水得江山气象,高情逸趣溢于笔端。有书画论著《书筏》、《画筌》行世。 张孝思(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末清初,字则之,号懒逸,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诸生。为人高洁,平生有三癖,曰洁癖、茶癖、法书名画癖。工书法,学晋人。擅画兰竹,得赵孟頫遗韵。家筑培风阁,收藏法书名画甚富,为明末清初著名收藏家。唐代杜牧的《张好好诗》卷曾藏其家。 查士标(1615—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懒老,安徽休宁人。擅山水,宗法元人倪瓒、吴镇。用笔疏简超逸,意境荒寒清旷。与渐江、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又名“海阳四家”)。著有《种书堂遗稿》。 曾鲸(1564-1647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寓居金陵(今南京)一带。以为人作肖像为生,精工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他的肖像画敷色淹润,点睛生动,顾盼笑靥咄咄逼真。曾鲸一生主要活动于浙江的杭州、宁波,江苏的南京一带,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都有交往。曾鲸的人物肖像画与传统的古代肖像画勾勒敷色有所不同,迥异时流,因而名声大振,独步艺林,师从者甚众,成为明代后期画坛重要的写真派别--“波臣派”的创始人。晚年居于南京牛首山,视力有所下降,不能看清细物,在为牛首山的僧人画完八十一代祖师像后,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卒,享年84岁。 明末肖像画家曾鲸(1568--1650年)创造的一种墨骨画法,即以淡墨勾勒人物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写真如灯取影,妙得神情”。曾鲸,字波臣,追随者甚多,有谢彬、沈韶等人,形成了明末清初中国肖像画坛的“波臣派”。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BR> 徐南复(生卒年不详),字休仲,号雪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书法,擅篆书,水墨花鸟亦工。 陈粲(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万历年间,字兰谷,号雪庵,长洲(今苏州)人。擅画花鸟。 乐纯(生卒年不详),字白未,一作白禾,号雪庵,晚号天湖子。福建沙县廪生。善书画,工诗及古文词,博通经史诸子之学,兼通音律。著有《红雨楼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