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洛访碑图》册,清,黄易绘,纸本,墨笔,每开纵17.5厘米,横50.8厘米。
前引首孙星衍篆书“嵩洛访碑廿四图”并题诗一首。本幅对开有翁方刚题记,另有王念孙、洪范、何琪、伊秉绶、董士锡等五家题记。后纸有梁同书、奚冈、宋葆淳、徐尚之、王秉韬、陈功、何绍基(二则)、祁隽藻八家题记。
本幅及后纸有李佐贤、庞莱臣等鉴藏印。
《嵩洛访碑图》为黄易所绘其搜寻碑刻的场面和所到之地,为实地考察记录。计有:等慈寺、轩辕、大觉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少室石阙、开元寺、太行秋色、少林寺、石淙、开母石阙、会善寺、白马寺、嵩岳寺、伊阙、龙门山、香山、奉先寺、邙山、老君洞、平等寺、缑山、晋碑、小石山房二十四处。画家于每开自题名称,对开自题并加以注释。以淡墨干笔突出景物,构图简淡萧散,具有冷逸之致,疏淡之中又觉古意盎然。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孙星衍(1753—1818年),字伯渊,一字季逑,号渊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嘉庆十年(1805年)授山东登青莱道。最精诗文,名著海外,与洪亮吉齐名,并称孙洪。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刻印。校刻古书最精。有《平津馆读碑记》、《寰宇访碑录》、《续古文苑》等著作。 伊秉绶(1753—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又曾官惠州、扬州知府,在任期间颇有政声。工诗,善画墨梅,尤以擅书名于时,书工楷、行,以隶书最负盛名,位列乾嘉八隶之首。伊秉绶与邓石如的活动时间大致相同,评者谓其与完白山人共为有清一代碑学之鼻祖。著有《留春草堂诗钞》、《墨庵集锦》等书行世。《清史稿》有传。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90岁后又号新吾长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浙江杭州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自幼爱好书法,12岁能为擘窠大字,初学颜、柳,中年用米芾法,直至90岁依然笔致洒脱,无苍老之气,与梁巘有“南北梁”之称。著有《頻罗庵论书》、《頻罗庵书画跋》等。 奚冈(1746—1803年),初名钢,字铁生,号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钱塘布衣等。能书善画,工篆刻,与丁敬、黄易、蒋仁并称"西泠四家",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承家学,少有名。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授编修,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总纂。先后任福建、贵州、广东乡试考官,四川学政。后执教于山东泺源、湖南长沙等地书院。博学多才。书法师颜真卿,上溯周、秦、汉古篆籀及南北朝碑版,真、行书面目独特,意趣高古;篆、隶二体浑厚古拙,自成体势。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矫正》、《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诗文集》等。《清史稿》有传。 李佐贤(1807—1867年),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官汀州知府,授翰林院编修。嗜古精鉴,善画竹石。<br> 庞莱臣,即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人。父为南浔巨富,他继承家业,兴办实业,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与人合资开设世经缫丝厂、通益公纱厂、龙章机器造纸有限公司以及米行、酱园、酒坊、药店等企业,还置有房地产。性喜收藏文物,因雄有资财,富甲一方,又精于鉴赏,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收藏家。其藏品有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尤以书画最精,多是唐宋以迄明清名家流传有绪的珍品真迹。编有《虚斋名画录》20卷,《续录》4卷。他亦精书法绘画,山水画法近仿倪云林,远习宋董源、巨然,花卉则以恽南田为宗,称妙一时。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共29年,始于公元713年,止于公元741年。<BR> 西起三门峡市,东至伊洛河岸。东西走向,上覆黄土。邙山洛阳段自古多帝王陵墓,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