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无尽图卷】 龚贤作品
《溪山无尽图》卷,清,龚贤作,纸本,墨笔,纵27.7厘米,横726.7厘米。
本幅自题款:“江东龚贤画。”钤“龚贤”、“野遗”。鉴藏印一,模糊不辨。
龚贤自书长跋于尾纸处:“庚申春,余偶得宋库纸一幅,欲制卷畏其难于收放,欲制册不能使水远山长。因命工装潢之,用册式而画如卷,前后计十二帧,每帧各具一起止;观毕伸之,合十二帧而具一起止,谓之折卷也可,谓之通册也可。然中间构思位置要无背于理,必首尾相顾而疏密得宜。觉写宽平易而高深难,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是年以二月濡笔 ,或十日一山,五日一石,闲则拈弄,遇事而辍,风雨晦冥,门无剥啄,渐次增加,盛暑祁寒又且高阁,谁来逼迫,任改岁时,逮今壬戍长至而始成,命之曰:溪山无尽图。忆余十三便能画,垂五十年而力砚田,朝耕暮获仅足糊口,可谓拙矣。然荐绅先生不以余之拙而高车驷马亲造荜门,岂果以枯毫残渖有贵于人间耶?顷挟此册游广陵,先掛船迎銮镇。于友人座上,值许葵庵司马邀余旧馆下榻授餐。因探余笥中之秘,余出此奉教。葵庵曰:‘讵有见米颠袖中石而不攫之去者乎?请月给米五石酒五斛以终其身如何?’余愧岭上白云堪自怡悦,何令谬加赞赏,遂有所要而与之。尤嘱葵庵幸为藏拙,勿使人笑君宝燕石而美青芹也。半亩龚贤记。”下钤“龚贤之印”、“半千”,迎首钤“半亩”。鉴藏印“吴兴沈翔云鉴藏书画印”。
作者在长跋中记述了此图创作的时间、构思、经过,以及如何受到许葵庵司马的赞赏等等。此外,还特地言明此图所用的纸是他在庚申(1680年)春偶得的宋代的库存旧纸,而如何合理地利用这种近似方形的画纸,令他颇费苦心。要将山水图绘在“折卷”或曰“通册”上,由看似各为独立的十二幅山水图合成一幅“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既合画理又合物理的画卷,无疑具有较高的创作难度。为此笔墨功力深厚的龚贤亦不得不“十日一山,五日一石”地潜心创作,历时二年多,才完成该幅力作。
全幅虽绘秋林草屋,流泉飞瀑等景象繁多,但穿插有致、有条不紊。留白处的虚与浓墨点染处的实互为映衬,画面饱满而又不失空灵。山石用“积墨法”,以笔含墨,层层积点石面,将山石向背虚实块面体积以及雨后的湿润之感都真实地表现出来。此卷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溪山浑润丰华的景象,同时也较全面地体现了龚贤在山水画上“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美学追求。 龚贤(1618—1689年),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 、柴丈人等,江苏昆山人,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居南京清凉山,买画课徒,生活清苦。性孤僻,与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中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山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 中国画技法名。是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主要用于山水画中,不但可以表现物象的华滋润美,也可在墨的层层渍染中而弥显浑厚苍秀。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谓:“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