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素描写生的要点包括:立体感与空间感,色彩感与明度关系,质感与量感。以“要点”形式提出有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将其渗透于造型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理解,指导实践,逐步领会和掌握造型的一般规律。
1、立体感与空间感
在物质世界中,立体即是有的空间,空间即是立体存在的形式。因此在素描造型中,立体感与空间感表现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形体塑造的重要因素。
A、立体感
立体感是指物体自身三维空间的体感表现,因此立体感又称“体积感”,在静物写生中,物体的立体感主要通过以下因素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暗示出来的,即物体不同方向体面的透视缩形,不同方向体面的明暗色调层次和在光线照射下物体的投影。
立体感表现的主要因素 ① 形体透视;②明暗色调;③ 投影
对于物体自身体积空间的表现来讲,物体自身的立体感是局部,画面的空间感是整体,明确这一关系十分重要。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塑造物体的立体感,而必须将其统一和服从于相应的环境空间(画面空间)。将物体的立体感融入空间之中去表现,是获得画面的空间感和整体感的关键。
B、空间感
空间感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形体空间,即物体自身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二是色彩空间,即物体所处环境与画者之间的距离,包括由于大气层空气中的微粒和尘埃对光线照射的影响,而产生近实远虚,近浓远淡的色彩强弱变化。
形体空间主要是依据同一视点下统一的透视比例尺度,将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物体的透视缩形变化,准确地表现于画面而造成一种空间感觉,结构造型正是依据这一原理去表现物体的体积空间。
色彩空间主要是依靠明暗色调的透视,如近实远虚,近浓远淡而造成的一种空间感觉。
形体空间是物体存在的本质表现,是空间感表现的决定因素。物体之间或物体自身的透视关系错了,将直接影响到造型的准确性和空间存在的真实性。但以准确的形体空间为基础,通过明暗色彩透视即色彩空间的表现,则可以进一步加强物体之间的物体自身的空间感,带来与环境空间和我们的心理感觉相谐调的韵味和情调,增强素描造型的真实感,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
2、色彩感与明度关系
A、色彩感与明度
任何色彩所具有的色相、纯度、明度被称之为色彩的“三要素”。而每一种色相都具有相应的明度,即是以几个色相的高纯度色作比较所呈现的明度差异,黄色的明度最高,紫色的明度最低,其他各色相即为不同明度的灰色。如果将不同的色相分别混入不同分量的白色或黑色或将其置于不同强弱的光线下,它们的明度将会呈现出更多的变化
素描是“单色”绘画,因此,在素描造型中,物象的色彩感只能依赖于不同物象色彩的明度差异来表现,即是说在静物写生中,准确判断在一定的光源,空间条件下,物象之间固有色的明度及其差异,是不同物象色彩感表现的惟一依据。
素描是借助于丰富的明暗层次去塑造形体的。在光线照射下物体所呈现的明暗变化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素描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如实表现客观物象光与色的绝对强度,它所需要的是正确表现明暗层次的比例关系,即明度关系
明暗变化的“五调子”是一切物体在一定光线下明暗变化的基本格局,其具体的明度关系,除了取决于物体的形体结构和光线条件外,同物体的固有色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地讲,运用“五调子”的规律表现物体的色彩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物体的固有色不同,其“五调子”明度差别的比例也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讲,低明度色明差别小,高明度色明度差别大。
物体“五调子”的明暗变化,一般来讲不应超出它固有色彩的范围,即是说应该在色彩明度的范围内扩展其变化不能画得过明或过暗,对色彩感的表现要服从于形体的塑造和表现,对于暗部客观存在的亮色或亮部客观存在的暗色,应按照“五调子”的规律予以调整。
3、质感与量感
质,是指物体的物质属性。不同的物质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知,这就是质感。如陶罐的粗糙,玻璃的光洁,丝绸的柔软,金属的坚硬等。
量,是指物体的重量,不同的重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知,这就是量感。在造型艺术中,量感与质感的表现是密切联系的。物体的量感和某些质感本应是触觉感知,但当物体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后,唤起了我们的感知经验或某种心理联想,而产生了视觉上的质感和量感。
在素描造型中,对物体质感与量感的刻画,将使物象的表现更真实而富于感染力。
A、无光物体的质感表现
无光物体如砂锅,陶罐、缸钵等陶质用品,以及纤维制品中的粗布、毛呢等,其质地粗细适中,反射光不强,高光不明显,除深色无光物体外,明暗变化的规律显示却比较全面。
陶制品的质地一般较为粗糙,宜用稍软的铅笔以粗松的线条铺色调,中间色调变化丰富应着力刻画。深色陶制品暗部及光较弱,应注意处理暗部色调的虚实关系。画暗部色调时要分层加色,用力不宜过重,避免形成笔迹反光而影响质感的表现。
布类一般以多层次的线条,在反复排列中组成富于变化的色调予以表现。布纹的明暗层次不宜一次画到位。否则易显单薄和生硬、要特别注意布纹的结构关系和因转折而产生的色调虚实变化,这往往是布料的粗细,厚薄等质地表现的关键所在
呢料与布料相比较显得厚而重,质地较粗,反射光弱,其纹理转折特别给人以厚重感。深色呢料明暗的反差弱。表现呢料质感一般多用软铅笔,线条粗松,依靠线条的多次重复组织色调,并注意控制明度范围。
B、有光物体的质感表现
有光物体指釉陶、陶瓷日用品、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一般来讲,有光物体表面密度大,透光性弱,反射力强,因此对光源极为敏感。高光是光面物体最重要的视觉特征,高光的高度一般都很强,但由于物象的形体特征。固有色的明度差异等,因此在其高度,形状及虚实关系上,都呈现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同形体的塑造、质感的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画釉陶和陶瓷物体一般开始用较软的铅笔铺色调,适当地用布擦拭,再用较硬的铅笔深入刻画,以表现质地的密度和坚实感。表现高光要注意其位置。形状和明度。位置与形状不准,会破坏物象的造型;明度把握不当,会影响其光洁度和质感表现的真实性。在深入刻画过程中,线条要紧密,不宜“松”、不宜“跳”,以得质感表现
深色釉陶和陶瓷物体,高光与固有色形成强烈的反差。其暗部色调明度差异很小,要善于在有限的明度范围内,表现其明暗层次,以利于形体的塑造。
玻璃器皿是光洁度度很高的物体。它能透光性,也有不全透光的质地,高光在不透光部分显很特别明亮,其透光部分受环境色影响呈现微妙的变化。因其透明性,高光周围的色调往往比背光部分的明度稍低。玻璃的透光力与反射力是成反比的,即透光力愈强,反射的明暗愈不明显,反之则愈明显,明确这一规律对把握玻璃的质感很有帮助。
光洁度高的金属物体,对光具有高反射性质,其无论对光源或环境的散光,都能予以较充分的反射,因而无论是高部或暗部都可能出现高光,其形状、位置和亮度也各不相同,但仍以对光源的反光最强。从整体上讲,它仍有着明暗变化的一般规律,色阶层次往往较为清晰。深入刻画时多以硬铅笔为主,线条要细腻,有力度。
光洁度低的金属制品,其质地粗糙,有重量感,高光很弱,甚至无高光。
4.静物写生表现方法例要:
在静物写生的造型训练中,要依据不同的课题内容,课题要求和课时安排,加强多种表现方法的学习和探索,提高对素描造型语言的驾驭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A、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方法例要
线是最富表现力的造型因素。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造型,着重于物象形体的结构、比例和透视关系的研究和表现,并通过形体自身的结构,透视缩形状态去表现形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静物写生。习作中着重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物象的形体特征,形体结构以及比例和透视关系;除由远及近的玻璃瓶;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线的虚实、轻重、粗细的变化,表达了物象形体的体感特征和空间状态。“ S ”形的画面结构和衬布布纹上下,前后疏密有度的穿插关系,暗示出富有流动感后画面空间。
B、线与明暗色调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例要
线与明暗调是素描造型的主要因素。线与明暗色调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一是注重运用;二是注重明暗色调的归纳概括,在明暗色调的归纳概括上,要善于依据物象黑白灰的大关系,依据物象形体结构的转折系统。依据用线的轻重和虚实去进行归纳概括。
一幅以线和明暗色调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静物写生运用几何化归纳的原理,对物象形体进行“简化”和“强化”的处理,简化形体的细节,强化形体的结构。在形体的塑造上,排队对物象明暗色调的如实描绘、依据不同物象固有色的明度关系和物象形体结构与体面转折的大关系,对明暗色调进行归纳概括,使明暗色调服从并强化形体结构和体积表现。通过明确、肯定的线条,将物象形体体面的围合与转折关系。以及空间的透视状态,明确而清晰地呈现于画面,产生比自然物象更为强烈的视觉效果。
C、以明暗色调为主要表现的方法例要
以明暗色调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全因素素描,在深入理解物象形体结构与组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比例、透视、色调及质感量感等全面造型因素,注重形体体积的塑造和空间表现,突破二维空间的平面性而真实地再现具有三维特征的客观物象。而在具体运用中,往往依据不同的课题要求,注重素描造型语言的学习和探索。
依据物象固有色的明度关系,理性地把握黑、白、灰色调和形体的平面性布局,形体塑造结实而富有力度,由衬布构成的菱形构图样式和“ S ”形曲线的静物配置,以及左松右紧,疏密对比的衬布处理,赋予画面以流动的韵律感,是现在形式语言的美感特征。
注重形体的光彩和画面空间的表现,刻画生动而虚实有度的白色衬布,单纯而微有反光深色桌面,有意识“净”化处理的灰色背景,构成和谐而富有节奏感的画面空间。通过对形体明暗的色调对比,高光与反光的强弱,轮廓线的虚实等的准确把握,将形体塑造的主次,强弱、虚实置于环境空间之中。色彩空间与形体空间的和谐统一,使形体塑造得到了真实、生动的表现。
由小提琴、曲谱、琴弓和衬布布纹组成的放射性画面结构、形成了“焦点”突出了中心——小提琴与高脚杯。在注重形体塑造的同时,运用富有变化的线条笔触,着力于小提琴,高脚杯及衬布质感表现与细节刻画,特别处于阴影之中琴托的高光和琴体的反光,处理得极有分而恰到好处。变化微妙而统一的深色衬布,并非是画面的主体,但对于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与整体感表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虚化的背景空间如微妙的投影,将观者带入琴声悠悠的遐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