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1943年,傅抱石,纸本设色,纵105.6厘米,横60.3厘米,收藏者不详
《巴山夜雨》图用笔豪放,以浓墨重写,却能表现雨中朦胧夜色。山上房舍层层叠叠,画来似不经意而山城雄姿却表现充分,画法新颖奇特。以淡墨斜扫画雨,寥寥几笔出神入化。该画题识:巴山夜雨。昔高房山作夜山图,赵子昂、鲜于枢等皆有题咏。乃自钱唐写山阴诸山,为画史嘉迹。予旅蜀将五载,寄居西郊金刚坡下。迩来兼旬淋雨,矮屋淅沥,益增旅人之感。昨日与时慧纵谈抗战后流徙之迹,因商量营此图为纪念。癸未九月望日,傅抱石并记。 2011年11月13日,中国嘉德秋拍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巴山夜雨》从2200万起拍,在多轮叫价之后,以3220万的价格成交。
抗战期间,傅抱石自1939年入蜀寓居重庆西郊金刚坡下,羁留川东前后八载。在这八年里,画家以超常的勤奋和无限的热情,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前无古人的“抱石皴”令画坛为之一振。傅抱石曾自己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缅于东南的人所没有、所不敢有的。”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常落款“东川金刚坡下”。长期以来,这批金刚坡时期的作品一直被视为傅抱石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巴山夜雨》就是画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幅作于1943年,就在前一年,画家刚刚在重庆成功举办了“壬午个展”,声誉日隆。初到重庆时,由于傅抱石长期以来在美术史方面的著述,许多人都以为他根本不会画画。这时的傅抱石虽然也曾在南昌举办过画展,但确实平素不愿将作品示人。面对川东的山山水水,傅抱石在苦苦酝酿着画风的转型。他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写到:“成渝古道旁,金刚坡麓的一个极小的院子里原来是做门房的,用稀疏竹篱隔作两间,每间只有不过方丈大……写一封信,已够不便,哪里还能作画?不得已,只有当吃完早饭后,把仅有的一张方木桌,抬靠大门放着,利用门外照来的光线作画。画后,又把方木桌抬回原处吃饭,或作别的用途。”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傅抱石在“壬午个展”拿出了近百幅作品,并受到徐悲鸿、郭沫若、宗白华等的热情赞扬。
对傅抱石来说,1942年的“壬午个展”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宣言,不仅让其画名大振,更关键是让其在“抱石皴”的探索完善上坚定了信心。 傅抱石善于以诗意入画,此幅《巴山夜雨》即用李商隐名作《夜雨寄北》之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时在蜀中,此诗写尽旅人之感。傅抱石以其意入画,尽得天地苍茫雄浑之概。此时正值秋月,巴山之中淫雨连绵,不见月明。傅抱石把画幅大半都布置成重重的山峦,形成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但在这一大块如“黑云压城”般的“结构”里,却有层次,有脉络。傅抱石从金刚坡的山水中发现,川东是土石混积的山脉,平时无水,然一场大雨后,雾就起来了,此时的山石、树木、溪泉都混沌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自然面貌。
傅抱石以破笔散锋大胆入画,连皴带擦,就是为了营造这种天地一体,苍茫混沌的效果。再加以渲染,把线和皴统一成面,将整幅画面的调子和谐起来,于是山水云雾揉合在一起,成就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画面下方的一间小屋里,隐隐透出亮光,正是画家与夫人在秉烛夜谈。山的高处应是画家每周去沙坪坝中央大学授课时往返必经的山路,而山腰又有平素常去打酒的小店。这些都是流淌在傅抱石血液中的熟悉之景,同时在这个下雨的秋夜奔诸笔端。 傅抱石爱喝酒是出了名的,据说他常常在豪饮之后面对宣纸沉吟苦思,突然一瞬间便如风驰电掣、横涂直扫。这种《庄子》所记的“解衣磅礴”不是神话,千年后在傅抱石身上得以再现。画家不可遏止的激情、刹那间的迁想妙得,必须在这种特殊的状态、用这种独特的笔法才得以实现。在巴山的八载岁月里,多少个雨夜让画家激情奔涌,得悟自然之妙,妙参造化之奇。何怀硕曾总结傅抱石最大的特点就是“爆发”,那么《巴山夜雨》或许就是金刚坡下爆发出的最雄奇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