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广陵(江苏兴化)人,后寄籍江都(今江苏扬州)。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
清代画家禹之鼎宫廷画《王士祯放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士禛放鹇图》卷,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之鼎绘,纸本,设色,纵26.1cm,横110.7cm。
画面右上角禹之鼎隶书题:“放鹇图”。左上角录王士禛诗一首,并题:“庚辰长夏雨后,大司寇王公顺久寓京师,检诗为题,命绘放鹇图,仿佛六如居士笔意,漫拟请政,恐神气闲畅,用笔高雅不及焉。禹之鼎。”“庚辰”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氏时年54岁。前后隔水有王氏门生王原、史夔题2则。
此幅作品是禹之鼎晚年人物肖像画的精品之作,表现的是清代著名文人王士禛因久客京师思念故里而放鹇出笼的故事情节。图绘王士禛坐于庭前椅榻之上,手执书卷作沉思状,面前一小童正将笼门打开放出白鹇。画面上云气缭绕,远山迷濛,山下屋宇隐现于云气之间,一派空阔清幽之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身居高位的主人公思念故里、欲脱却樊笼的内心情感。情景交融,将王氏诗中的内容和诗中所含的内在意韵通过绘画充分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极富感染力。
此图之肖像刻画的逼真生动,与存世王士禛其它肖像相较几无二致,但神情磊落、气度洒脱的气韵则有它图所不能到者。画法融墨骨法与江南法为一体,表现出禹之鼎绘画艺术成熟期的典型风格,代表了禹氏中晚年肖像画的艺术水平。
清代画家禹之鼎宫廷画《王原祁艺菊图》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艺菊图像》卷,清,禹之鼎作,绢本,设色,纵32.4cm,横136.4cm。
本幅款题“廣陵禹之鼎敬寫”。钤“慎齋禹之鼎印”、“广陵囗囗”。
此图是禹之鼎在京城官任鸿胪寺序班、供奉畅春园时为王原祁所画的肖像。画中描绘王原祁于庭院内品茗赏菊的情景,以表现其文人雅趣。画中王氏方面浓须,身材微胖,约50岁年纪,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几上,欣赏着面前的丛菊,目光十分专注,举止稳重大方,体现了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雍容高贵的气度。画中陈设造型简洁,设色典雅的桌榻、摆放整齐的书册、画卷,精心栽培的盆菊等景物,进而点明了人物的爱好和雅兴。画家刻意地突出了主人公和艺菊的主题,并使画面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此外,人物的细节刻画也加强了画面的感染力,王原祁凝神遐想,书童谨慎地轻声对语的神情,无不使人感受到静谧幽雅的气氛。在画法上,作者吸收了“波臣派”的画法,人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以淡墨和赭色略作皴染,人物面色真实自然。衣纹兼取李公麟的白描法、马和之的兰叶描,线条飘逸潇洒,洗练流畅,恰当地体现了人物文雅超逸的气质。图中设色富于变化,在和谐的对比、映衬中突出了主题。
此图曾经朱屺瞻收藏。
清代画家禹之鼎宫廷画《移居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移居图》卷,清,禹之鼎绘,绢本,设色,纵42.5cm,横232.8cm。
本幅自题:“甲申初冬广陵禹之鼎写。”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右下角钤“逢佳”朱文印。甲申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禹之鼎时年58岁。禹氏50岁以后寓居京城,此时正是他画史上的盛年,其技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予以己用。
此幅像主待考。图中送行人临岸伫立,面目温和,含笑颔首;出行人当船而立,面容消瘦坚毅,神情惆怅。人物面部刻画精准细腻,用墨骨法勾勒出五官,使面部有凹凸感,再以赭色晕染,使之气血精神跃然纸上。僮仆们的面部均采用较传统的勾勒晕染的画法,立体感不强,水润有余,表现出朴实无华和稚嫩活泼的神情。
人物衣纹线条的画法也因人而定,其中,船首仆人的衣纹完全为北宋马和之的“蚂蝗描”技法,流露出马氏“衣带松散,柔婉隽逸”的画风。树的画法宗北宋郭熙的“蟹爪”枝。牛马的画法有唐韵,牛之骨骼清晰,马圆臀,斑花用淡墨晕染,颇具光泽,活灵活现。
冷瑟静谧的氛围烘托了离别送行的亲切和感伤。行船、马车上的美酒、书籍、酒葫芦、弓剑等被画家巧妙地安排在移居送行的场景里,赋予了画面鲜活的生活气息,同时表现出文人儒士们高逸洒脱的气质。
清 禹之鼎、王翬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 纸本设色 30.8×13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王翚合绘,纸本,设色,纵30.8cm,横133.3cm。
本幅绘李图南肖像,卷首王翚隶书题:“听松图”。下钤“耕烟散人”印。款署:“广陵禹之鼎写照。”下钤“禹之鼎”、“慎斋”印2方。末款署:“岁次丁丑小春上浣为简庵先生布景。耕烟散人王翚。”下钤“石谷子”、“王翚之印”印2方。左下角钤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写真”印。前后隔水钤有“颐寿堂印”、“觯斋”、“范阳郭氏珍藏书画”等收藏印多方。
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山水补景为王翚所绘。山水清逸,玉树临风,湖山幽远,李图南坐于树下石上,神态安详宁静。据图上王翚题可知此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画中人面相清俊,年纪尚轻。禹之鼎在创作此幅肖像画时年届50岁,正是其创作高峰期。此图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现,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极淡的色彩略加烘染,衣纹用笔流畅,较好地表现出丝织品的质感。王翚补绘山水笔墨松秀,揖让有度,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又将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质怡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图中人物与王翚的水墨山水相配合,相得益彰,清逸之气溢于画卷。两位大师之笔融于一图,构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画的艺术精品。
清代画家禹之鼎宫廷画《念堂溪边独立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念堂溪边独立图》卷,清,禹之鼎绘,纸本,墨笔,纵29.9cm,横95.7cm。
款题:“溪边古路三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念堂先生属写东坡诗句,此先生三十初度小照也。漫拟李营丘法,岁戊寅嘉平月,长安客窗分袂作。慎斋禹之鼎。”钤印“禹之鼎”(朱文)、“慎斋”(白文)、“醉酒”(朱文)。戊寅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禹之鼎时年52岁。
画中立于溪边的男子名叫乔崇修,“念堂”是他的字。乔氏家族为当地望族,书香世家。念堂的父亲乔莱(1642—1694年)字子静、石林,号画川逸叟,著有《易俟》一书。从画题中“此先生三十初度”句可知,乔崇修此时刚过三十而立之年。图中依照苏东坡诗《纵笔三首》中“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的诗意,绘古木苍虬,念堂于溪边独立。近景中的人物着布衣长袍,头戴斗笠,伫立于岸边,神态悠然自在,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怀。远处,各色行人往来于小桥之上。图中肖像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衣纹线条潇洒飘逸。背景树石墨色清润,意境清远。
清代画家禹之鼎宫廷画《春耕草堂图》
画心纵高30.4厘米 横128.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画面桃红柳绿,春水潺潺。图中的主人翁是位年近花甲的朝廷命官。他头戴草帽,右手拈须,左手向背,站在河沿正视前方,人物形态极为传神。旁有两童侍立,一童持杖,一童背书卷。图左侧是郊外,草庐茅舍,城廓依稀,花木正茂。远处是一片桃花林,一农夫在田中赶牛耕作。背景是一派春意盎然、农事正忙的景象,把春天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画家无论是在构图、笔墨技法,还是敷色染彩上,都体现出极深的造诣。
禹之鼎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