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范合参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156.5厘米,横42厘米。
本幅自识:“江以南多元季大家之迹,燕都多北宋大家之迹。余壬申再入春明,所见甚多。始以董北苑、范华原参合为之,盖似失其故步,然海内必有评定者。癸酉夏五。玄宰自题。”钤“董其昌印”、“玄宰”印。
“癸酉”为明崇祯六年(1633年),董氏时年79岁。时董其昌在北京,无心朝政,惟以书画自娱。此前一年,董氏得董源《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图画群峰耸峙,草木丰茂,幽谷间有水阁屋舍掩映。作者采用范宽的正面大岭重山式高远构图,层次丰富而气势恢宏。山峦的皴法融合董源、范宽二人的“点子皴”法,略加黄公望笔意,笔墨沉厚凝重。树木多取法董源《夏山图》,兼师倪瓒,勾点清润。虽作者自识为“参合董、范”,但从作品本身看,除董、范的影响外,更多地反映出作者以元人为宗的绘画渊源以及其晚年山水画融汇诸家、自出机杼的面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范宽(生卒年不详),生于五代末,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尚在,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范宽原名中正,字中立,因其习性温缓,世人谓之“宽”,遂以范宽名世。善绘山水,在师法荆浩、李成笔墨的基础上,饱览所居之地终南、华山等处烟霞云壑,形成构图饱满、落笔苍健的艺术风貌。宋人将他与同时代的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代表作有《谿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