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松高士图》轴,明,程嘉燧绘,纸本,设色,纵130.2厘米,横31.2厘米。
图绘高士依孤松远眺、小童携琴相随以及青山与江水相隔之景,颇有晋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之诗意。本幅款署:“崇祯四
年秋九月,孟阳画于虞山耦耕堂。”钤“程嘉燧印”白文印。崇祯四年即1631年,作者时年67岁。
此幅构图取法倪瓒“一江两岸”式,重点突出孤松与高士,点明了高逸的主题。山体采用疏散的披麻皴,有元人笔意。人物神情凝重,刻画入微,笔法细腻舒朗。设色清雅,以花青入色,山色青翠,古松秀郁,整体画面呈现出儒雅清丽的韵致。
鉴藏印有“孙煜峰珍藏印”、“希逸”、“刘氏寒碧庄印”、“虚斋审定”、“韫辉斋印”、“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等诸印。 程嘉燧(1565-1643年),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其先为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移居于杭州,后迁于嘉定(今属上海),晚年卜居于虞山(今江苏常熟)之拂水庄,名其室曰“耦耕”。所交俱一时名流,与李流芳、娄坚、唐时升并称为“嘉定四先生”。善画山水,学元代倪、黄二家,笔墨细净,风格清逸。工诗,风流典雅,为晚明大家。书法清劲,散朗生姿。著有《浪淘集》行世。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后又改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少怀高尚,博学能文,颖脱不羁。曾做过几任县令一类的小官,后辞官归隐。他在文学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派的创始人,其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古称海隅,一称乌目山。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海拔261米。相传西周虞仲葬此,故名。东麓有言子墓、仲雍墓等,南有剑门,北有秦坡、桃源等胜迹。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孙煜峰(1901—1967年),曾用名寿熙,江苏江阴人。1925年起在上海经商。解放前,曾任闸北水电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裕康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解放后历任公私合营上海市房地产公司副经理、市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三、四届常委等职。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收藏文物,对字画有较高的鉴赏能力。1961年始曾先后向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捐赠文物。 张珩的斋号。张珩(1915-1963年),字葱玉,别号希逸,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收藏家、书法家。1934、1946年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曾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出版社副总编等职。凭借深厚的文献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善于将书画作品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进行比较研究,往往作出客观、准确的鉴定和判断,令人信服。1962年,国家文物局曾专门成立了由张珩、谢稚柳、刘九庵参加的“三人书画鉴定小组”,张珩担任组长,为国家做了大量鉴定工作。曾出版《怎样鉴定书画》、《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