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哈菲克松·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约1626年 – 1679年2月3日下葬,是17世纪(即荷兰黄金时代)荷兰风俗画油画家。他的作品以心理洞察力、幽默感以及丰富的色彩为特点。1625年生于莱顿一家世代经营啤酒庄和酒店的富裕家庭,据说他小时候从师于哈勒姆的奥斯塔德。1644年进莱顿大学短期学习,后来决心一生从事绘画创作。于1648年入画家公会,并成为风景画家戈因的学生,并于1649年与戈因的女儿结婚,他的妻子给他生了8个孩子。
荷兰风俗画油画家扬·哈菲克松·斯特恩《进餐》(1650)
这是杨斯丁在哈勒姆时的一幅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让人感到好象画面里满满当当的,似乎画家不愿浪费画面中的每一个地方。但从前景的女子背影的处理看,画家的与奥斯塔德和戈因学到了很扎实的功底。
荷兰风俗画油画家扬·哈菲克松·斯特恩《拔牙》(1651)
这是杨斯丁的一幅表现现实生活中拔牙的作品,让人感到好像和奥斯塔德的《拔牙》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区别很大:除了病人握拳顿足的略显夸张的姿态以外,围观人群的表情似乎有种喜剧般的快乐,尤其前景手拿铁环的男孩子,画的好像后背都在笑。这可能是杨斯丁永远不是奥斯塔德的原因,因为他的喜剧情节太浓。
荷兰风俗画油画家扬·哈菲克松·斯特恩《聚会》(1660)
这是杨斯丁的一幅真实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让人感到丰富的动感和热烈,但它的动感不是卡拉瓦乔式的,而是生活的真实。我们好像真的来到了一个终日忙碌结束后的傍晚的狂欢,每个人脸上都露着笑容,这在其他画家的作品里是不多见的。
荷兰风俗画油画家扬·哈菲克松·斯特恩《钢琴课》(1660)
这是杨斯丁一幅受到维米尔感染的作品,让人感到画家突然冷静了下来,画了一幅没有笑容的严肃的作品。画面中的女子丰满结实,健康白皙,好像这是杨斯丁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杨斯丁比维米尔大6岁,而看到维米尔的画时高兴得像个孩子,这恐怕就是他的性格魅力吧。
荷兰风俗画油画家扬·哈菲克松·斯特恩《野餐》(1660)
这是杨斯丁的一幅写实风格的作品,让人感到好像来到了黄昏中德尔夫特露天酒店,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杨斯丁和岳父戈因来德尔夫特下榻时的“米什兰”酒店院子里的露天酒吧,坐在左手边的就是戈因。《野餐》明显受到维米尔构图的影响,画面安定,透视准确,并有强烈的空间感;在用光方面,侧逆光的效果生动的勾画出了人物的轮廓。这些在以往的杨斯丁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荷兰风俗画油画家扬·哈菲克松·斯特恩《游戏》(1660)
这是杨斯丁一幅少有的具有风景画特征的作品,让人感到画家绘画才能的多样性,杨斯丁一直从师戈因,但他的兴趣不在风景画上。但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对杨斯丁的风景画方面的天赋有了新的认识。画面的光感和构图以及人物的处理绝对就有大师的感觉。
1625年生于莱顿一家世代经营啤酒庄和酒店的富裕家庭,据说他小时候从师于哈勒姆的奥斯塔德。1644年进莱顿大学短期学习,后来决心一生从事绘画创作。于1648年入画家公会,并成为风景画家戈因的学生,并于1649年与戈因的女儿结婚,他的妻子给他生了8个孩子。1656-1660随戈因移居海牙,在海牙时杨斯丁去过德尔夫特小镇据说迷上了那里的啤酒和维米尔的作品。
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他的审美取向:一个是来自乌德勒支莱茵河上游的哥特风格的影响;再一个就是来自哈勒姆的奥斯塔德的影响;第三就是他的性格和个性:杨斯丁是一个非常活泼、乐观、好动并懂得幽默的人,这一点使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画一样有名,在荷兰有句关于他的谚语:“家里乱得像杨斯丁一样”( “Jan Steen household”),人们只要用了这句成语形容一个房间,谁都能想象出那会是什么样子。